第255章 风言风语
淮河上那场有惊无险的截杀被萧砚摆平过后,南下船只便再也不受阻碍,一路顺流向南,浩浩荡荡,直往目的地而去,更有东风借力,使得一行的速度自然加快,颇有奇特之处。
至于发送回京的淮河遇截一事,到底会不会引起什么轰动,能不能对于那个幕后黑手造成什么影响,这就不是萧砚关心的事情了。
事实上,若非吴国来人是朱瑾,或许这一行还真不会这么顺利。同样来讲,若无前面铺设的马行交易,朱瑾或许也不会给萧砚这个面子,虽说想在那六艘巨舰的威胁下从容离去不难,弃船改行陆路,所花费的路程何止是增加了一倍还多。
不过,若说这是冥冥中自有天意,萧砚更相信的是,他日落子一颗,终能成连绵之势。
正所谓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所以萧砚并不介意在江南留下这么一个小‘柳条’,今后若能收获一片郁郁葱葱的柳树最好,如果没有,也并无多大的损失。
守江必守淮,江南虽然偏安一隅,可想要折腾,如朱瑾这般锐意北进的,还是能够让人非常头疼的。
浩浩荡荡的行程中,萧砚抛下一枚石子,落在波涛之中,不过只溅起一缕小的不能再小的水花,完全不起眼。
但这位逐渐将目光看的更长远的英挺青年,却是满意一笑,尽在不言中。
——————
“萧大帅南下遇袭,虽说行踪不是什么秘密,但恰好正正堵住入淮的时机,恐怕背后的原因不太明了啊……”
汴京崇政院,因为掺和球市子而使得国库有一点进项的户部尚书张文蔚已经被提为参知政事,这会捧着茶杯望向老上司敬翔,意有所指。
敬翔听出了他话里的唏嘘之意,便捻须沉吟:“陛下批回的折子里,只让礼部遣人追问吴王而已,这里面的道道,你我看不明白,就不要掺和了。”
张文蔚呵呵发笑,只是摇头:“下官哪里敢掺和,不过是因为这件事闹得太大,据说那日在淮河上的阵仗沿岸数里都看的清清楚楚,传回来哪里是堵得住的?下官有一待字闺中的小孙女,不知从哪听来了一些阴谋论,整日在宅子里给萧大帅鸣不平,下官胆子小,只得把她禁足在家里……”
说着,他摊手无奈的苦笑道:“然管中窥豹,下官那孙女都能听见一些风言风语,就别提市井言论了。正所谓人言可畏,禁是禁不完的,反而越禁越黑……这件事就这么轻拿轻放,是不是有些损伤天家体统?毕竟这个萧大帅,实在是京城的风云人物,又为一州节度使,这股风言风语流下去,如何好看……”
敬翔蹙眉,搁下手中的毛笔,抬头发问:“这般处理如何就是轻拿轻放,追责堂堂吴王,难道也算是轻拿轻放?”
张文蔚欲言又止,最后还是苦笑:“可关键的是,市井中流传的是朝中有奸人通敌,才至使萧大帅路遇截杀,索性这位萧大帅虽然年纪轻轻,一身武力却着实强悍,一人重创那淮南朱瑾,才没使得局面大坏……敬相,您想一想,若是萧大帅真死在了淮河上,市井谣传还会演变成如何?”
敬翔蹙眉越来越深,反复省视着张文蔚,语气也变得低沉了几分:“张右华!市井之论岂能拿到台面来讲?老夫知你受了冠军侯几分恩情,但私情是私情,公事是公事,岂能如此胡搅蛮缠?真当老夫不会将你轰出去不成!”
说罢,他脸色愈加深沉,刻意压低了些许声音:“你最好不要想着掺和这件事,市井之论不过一时而已,若等些时日这件事还在百姓口中发酵,你这不是帮冠军侯,反而是架着他在火上烤。你知不知道……”
最后几个字他没有说出来,但张文蔚却懂得那应该是什么。
朱温多疑。
若是市井百姓只是闲聊无事把这桩足以引起公愤的事情拿出来讲一讲,为萧砚道几句不平,这是可以理解且可以无视掉的。
但如果有人妄想在其中煽风点火,以市井舆论操纵朝堂决断,那就是多此一举,自寻死路,不但达不到想要的结果,反而相当于在捧杀萧砚,让萧砚引起朱温的忌惮。
有时候,功高盖主,不仅仅是因为其人真的在功劳、名望上盖过了皇帝,只要其人在百姓大众中稍稍有了一点人心,只需这一点,就已经足以让皇帝对其生出杀心了。
尤其是在这个以下犯上为常态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