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章 传授橘流兵法!【4600】(第2页)

 “哪个是仁王大人?”

 “当然是最显眼的那一个了。”

 “好高大啊……不愧是一骑当千的猛将。”

 “真没想到我们竟然也有与传说中的‘仁王’橘青登一起并肩战斗的一天。”

 “在仁王的统领下,我们一定能立下大大的功绩。”

 青登在关东地区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

 八王子位于关东的腹地,同时又深受江户文化的影响。

 因此,千人同心的子弟们自然也深深地景仰着青登。

 青登默默地扫动视线,详致地观察着四周的村民们。

 渐渐的,他就像是察觉到了什么似的,不着声色地轻蹙起眉头。

 ……

 ……

 未几,在原参启的带领下,青登和土方岁三抵达村落后方的一块面积广大的平坦空地。

 空地上,上百名手提竹枪的青壮,排列成歪歪扭扭的方阵,目视前方,蓄势待发。

 一位手里端着军配的中年人,屹立在军阵的最后方。

 忽然间,他高举掌中的军配,猛喝一声:

 “刺!”

 下个瞬间,阵列中的青壮们一边发出乱糟糟的吼叫,一边挺枪直刺。

 紧接着,那位中年人转动手里的军配,又喊道:

 “变阵!”

 收到中年人的新指令后,青壮们旋即收起竹枪,秩序混乱地跑动起来,散开成两股,分别移动至左右两侧——正是经典的“鹤翼之阵”。

 为了建设新选组,青登曾为了收集灵感,而粗略地研究过日本的各个流派的军略。

 因此,青登仅一眼就认出:他们正在演练甲州流兵法。

 幕府初代将军德川家康曾被武田信玄暴打(三方原合战)。

 德川家康仓皇跑路时,甚至还在马鞍上拉了裤子,被人发现后,为了缓解尴尬(嘴硬),他说这不是屎,而是味噌汤,引为一段“佳话”。

 或许是因为被打服了,德川家康一直很推崇武田家的兵法……即甲州流兵法。

 武田家灭亡后,德川家康积极吸纳武田遗臣,积极学习甲州流兵法,实现德川军的“武田化”。

 于是乎,出于此故,德川家夺得天下后,甲州流兵法在军学界一直有着极不一般的崇高地位。

 八王子千人同心与武田家本就有着很深的渊源。

 他们中的许多人的祖先,就是武田家的遗臣。

 如此,甲州流军法一直是八王子千人同心的“练兵模板”、“建军教科书”。

 青壮们热火朝天地演练……青登面无表情地观望……

 少顷,他扬起视线,望向更远方——就在另一边的空地上,一群少年正忘我地挥舞竹剑。

 这群青少年的年纪,都在12岁至18岁之间。

 一位年轻人扛着竹剑,来回巡走,检查他们的神态、动作。

 每当有哪个少年的动作做得不标准了,或者是精神不集中了,他立即厉声怒喝:

 “腰部要用力!用力!”

 “腿别打颤!站稳了!”

 “这么软弱的模样,可没法上阵杀敌!”

 ……

 更远一些的空地,则是一帮年纪更小的幼童,正在玩“红白合战”。

 “跟我上!狠狠地打!打败他们!”

 “哇呀呀呀呀!”

 这群还没竹剑高的孩童,只能以树枝来做武器。

 乡下地方,显然没有富裕到能拿海量的瓷碗来做游戏。

 于是乎,这群孩童别出心裁地往树枝上涂满泥巴,谁的身上沾到泥巴,谁就出局了。

 青登背着双手,静静地观望着这一切。

 他的周围——原参启等人无不屏气凝神,眼巴巴地等待着青登的评语。

 大概半分钟后,青登总算是开口了。

 他幽幽地轻声道:

 “原君,我们的儿郎……未免过于瘦弱了。”

 “而且,训练水平实在是乏善可陈啊。”

 青登原以为生长在富庶地区的千人同心,会更加强壮一些。

 没承想……相比起普通农民,并没有强到哪儿去。

 早在刚才进入村落的时候,青登就从村民们的外表样貌上发现了这一点儿。

 面黄肌瘦,瘦骨嶙峋,身无二两肉……

 这样的身形体态,能有什么战斗力?

 此外,他们的训练水平也远低于青登的预期。

 动作迟钝、跑动速度缓慢……连个最简单的“方阵”都组列不好。

 总而言之,尽管世人皆极力称颂八王子千人同心,但亲眼一观后,其实际战力并未达到青登的预期。

 听完青登的简短评语后,原参启先是一愣,而后重重地叹了一口气。

 “仁王大人,您会有这样的看法,确实无可厚非……”

 “事实上,你所提出的这一问题,我们早有察觉。”

 “儿郎们之所以会变得瘦弱,全是因为近年来的日子,实在是太难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