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2章 两个月灭萧铣(第2页)

 他本身隋朝旧臣,少年时便精通于军事。

 高祖李渊惜才,将他分配到当时还是秦王的李世民麾下做官。

 初入秦王府,他仅仅是一名幕僚。

 由于他打仗追求速战速决,与李世民的打法不同,所以提出的意见总是不被接受。

 万幸,李世民还是逐渐认可了他的能力。

 武德三年,李世民和王世充开战后不久,南方的萧铣便蠢蠢欲动,意图趁乱北上,捞取好处。

 为了阻止萧铣,高祖李渊高祖李渊急需分兵南下,牵制其势力。

 正是在这个关键时刻,李世民向李渊举荐了他。

 想到这里,李靖无比感激皇帝李世民。

 当时的他,虽然才能已经得到了李渊和李世民的认可,但在军中的威望和军功尚不足以让他统领全军。

 所以,他只能统领一支万余人规模的偏军。

 但是,这个机会,对于他而言,已经足够了。

 ......

 【战役一开始,天降大雨,长江水域暴涨,给唐军的进攻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看到这种情况,其他人都认为,此时水路凶险,不宜贸然进攻。】

 【而李靖却说,正是因为这样,这才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可以出其不意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

 【在李靖的坚持下,唐军通过三峡顺流而下,一举拿下了宜昌。】

 ......

 李世民觉得萧铣是败给了自己的自大。

 每年的九、十月,正是长江水位暴涨之时。

 或许,在在萧铣看来,无论唐军多么强大,都无法与汹涌的长江相抗衡。

 即便唐军有意进攻,也只能等到来年长江水位下降之时。

 更何况,暴雨时期的三峡,水流湍急,难以行军。

 所以,萧铣必然是断定,李靖绝不会选择在这个时机,冒险从三峡方向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