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2章 李世民:还是得多读书(第2页)

 【所以,他们不论是分配到机关还是企事业单位,都能够更快速地融入工作。】

 【在八九十年代的华夏,高精尖行业尚处于萌芽阶段,尚未成为主流。】

 【如果普通大学生不从事研究工作,相当于浪费人才。】

 .......

 永乐年间。

 朱棣心中思绪万千。

 在那个年代,中专生、大学生,学习的方向不一样,各有各的优势。

 大学生,也不至于说是浪费人才,总会有用武之地。

 毕竟是金子,总会发光。

 只是说,在那个时代,更需要有着实用技能的中专生一些。

 此时,他反复咀嚼着这几句话。

 “缩短教育周期,加速人才培养进程,满足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自从天幕曝光各朝对儒家思想的改造,还有得知后人对八股文的看法总包含着一种鄙夷的情绪之后。

 他再看着大明的科举时,总是觉得有些不是滋味。

 此时,他看到后世中专的培养制度,蓦然眼前一亮。

 是啊!

 大明不止需要满腹经纶、饱读诗书之人,更是需要能够推动国家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型人才。

 如今,大明已经有些许可以发展工业化的苗头,各行各业对技艺精湛、能工巧匠的需求日益迫切。

 还有专业的农事人才,火药制造的人才等等等等。

 想到这里,朱棣禁心生壮志。

 大明为何不能借鉴华夏后世的中专制度呢?

 一个国家,不仅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更具备强大的技术实力。

 这就是顺应时势!

 ......

 【这种状况延续了十多年的时间。】

 【这期间,大量的专业人才如同及时雨般涌现,有效缓解了华夏在工业化道路上遭遇的人才短缺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