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行情一360一

第1223章 低空经济:破茧成蝶,到2035年有望达到3.5万亿元。(第2页)

 在推动低空经济应用落地的过程中,安全仍然是最受关注的议题。低空通航涉及大量的数据收集、传输处理,因此产业界应强化数据保护技术,建立数据安全管理制度,采取有效加密和防护措施,防止数据泄露和滥用。同时,政府部门也应加强监管,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规范产业安全发展。

 此外,ai普及带来的技术红利也应受到低空产业链的重视。智能化平台的发展将推动低空智联网的实现,使平台具备自主态势感知、自主飞行控制等能力。同时,高性能动力技术的发展也将对推动城市空中交通绿色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尽管低空经济的发展面临诸多挑战,但其前景仍然毋庸置疑。目前,各省、市、自治区已发布超过270条相关规范和鼓励性政策,为低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随着政策与市场的双轮驱动,低空经济的潜力将会得到快速的释放。

 综上所述,低空经济作为新兴的经济形态,正在我国迅速崛起。通过加强智慧协同、推动基础设施网联化、完善低空网络与飞行器终端建设、强化安全监管和技术创新等措施,我们可以期待低空经济在未来实现更加蓬勃的发展。这一万亿蓝海的破茧成蝶,将为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近年来,低空经济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巨大的市场潜力,正在我国迅速崛起。根据中国民用航空局的预估,到2025年,我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将达到1.5万亿元,到2035年更有望突破3.5万亿元大关。这一数字背后,是低空经济产业的蓬勃发展,以及其在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促进消费升级中的重要作用。

 在近日举行的“中国移动2024低空经济产业创新发展大会”上,我们见证了低空经济产业的最新进展和未来趋势。中国移动计划在2025年创建100个行业标杆示范项目,推动低空应用规模复制,加速低空经济融入千行百业、服务千家万户。这无疑为低空经济产业的未来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低空经济的核心正在逐步从飞行器制造向行业应用拓展,成为低空经济重要的价值延展空间。中国民用航空局总工程师殷时军表示,应加强智慧协同,打造更多低空应用场景,积极推动由低密度运行向高密度运行转化,由隔离运行向协同运行转化,由技术可实现性向运营可持续性转化。这一观点为我们揭示了低空经济未来发展的关键路径,即智慧化、协同化和可持续化。

 为了实现这一愿景,基础设施的网联化成为必然选择。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向锦武指出,基础设施应能够网联化,实现空域、通信、导航、监视、气象、情报的设施组网,提高空地信息一体化服务能力。这一要求不仅符合低空经济发展的需求,也是未来智能交通系统建设的重要方向。

 网络将是支撑低空经济应用的首要目标。现有通信网络与先进技术的融合成为必要条件,包括北斗导航、卫星互联网、5g-a通感一体技术、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这些技术将为低空基础设施增加新动能,推动低空经济产业向更高水平发展。

 中国移动作为网络运营商,在此轮低空经济应用探索中展现出了显着优势。中国移动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5g通信网,5g基站数量超过230万个,5g-a商用城市超过330个。此外,中国移动还建成了5g+北斗高精度定位网,部署了4400个地基增强站,能够实现动态厘米级定位。这些基础设施为低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网络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