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5章 祭孝陵国姓无敌

 永历十三年(1659年)七月十二日,十余万身着甲胄的将士来到了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的孝陵。这里是太祖高皇帝与孝慈高皇后合葬的陵寝,大明朝奉行孝治天下,故名“孝陵”,在这个战乱的年代具有莫大的意义,谁能首祭孝陵,谁便是大明的正统。

 为首一人,三十五六岁的年纪,面容清秀,抿着嘴唇,微髭、短粜,神采飞扬。只见他带着众人于门外下马后,由甬道旁行,上行三跪九叩头礼,诣宝城前行三献礼,谒陵态度之恭敬,礼数之尊崇,感人肺腑。

 “太祖高皇帝!”那汉子深深一拜,忽然虎目垂泪,发出悲鸣。这一拜一哭不要紧,三军将士人人愤激,皆跟随他既拜而哭,“父老从者数万人,皆感泣”,玩珠峰乃至整个紫金山,顿成悲伤的海洋。此人非是别人,正是隆武帝赐姓朱、人称“国姓爷”的朱成功。

 永历十二年(1658年),清军进兵西南,朱成功见清方主力集中于西南,决定率军乘船北上,沿长江进取金陵(南京)。此计划其实早已有之,为此还曾上表永历帝,报告出师大举,要求李定国、孙可望各军密切配合。去年,郑军开始了紧张的北伐准备,他亲自坐镇厦门,检查军备,储备粮食,督造战船,操练铁军,绥靖后方。出征前夕特意公布北伐禁条十项,主要内容是严禁奸淫、焚毁、掳掠和宰杀耕牛等。不久,永历帝晋其为延平郡王、招讨大将军,全权主持北伐军事。四月,准备完毕的他率舟师十万(一说十七万),陆海并进,浩浩荡荡杀奔金陵,开始了闻名天下的长江之役。

 开局并不顺利。八月初九日,他亲统大军乘船由舟山进抵羊山(今大洋山,属崎岖群岛),这里是“海道必由之路”,“南至定海,北至吴淞,皆一潮可到,盖江、浙之交界也”。在羊山,斯人发出豪言:“我提师望复神京,以为社稷”。不料天有不测风云,碰到了台风。八月初十日,陡然之间乌云滚天,狂风骤起,大雨如注,波涛汹涌,郑军舟船对面亦不相见,互相撞击和为大浪颠覆,翻沉损坏的很多。他的六位妃嫔,第二、第三、第五个儿子都被淹死,兵将、船艘、器械损失巨大,不得不返回舟山整顿。由于该岛荒芜,大军难以久留,九月初,郑军船只分三帮经舟山群岛与镇海县之间的海峡南下。祸不单行,清福建提督马得功趁郑军远出、金厦空虚之机,于六月初四日攻占了泉州附近的郑军基地白沙(即郑鸿逵归隐地);郑军中一些清方投降过来的北方兵将不习惯海上军旅生活,又被羊山飓风吓坏,纷纷逃走。在极端不利的情况下,这位国姓并不气馁,一面整顿队伍,制造器械,修补船舰,筹集粮饷,准备明年再举;一面在南返途中攻克台州、海门卫、黄岩县、盘石卫、乐清县等浙江沿海要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