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漠雄鹰苏勒坦汗泱泱大明
第787章 遭构陷水西易主(下)
峰挺狮形争巽位,岭穿龙脉演乾爻,这句诗描写的是贵阳的西城门威清门。望着高大威严的城门,贵阳宣慰使安坤百感交集。此城原来是他们老安家的驻地,洪武五年(1372年),水西、水东归附大明朝,大明朝将二土司合为贵州宣慰司,设司署于顺元城,改称“贵州宣慰司城”,老安家世袭贵州宣慰使。其后又先后置贵州卫指挥使司、贵州都指挥使司,永乐年间设贵州布政使司于宣慰司城,改称“省城”,隆庆年间改为贵阳府,万历年间改贵阳府为贵阳军民府。不管风云如何变幻,安氏土司都一直驻于贵阳。到了崇祯四年(1631年),大明朝将参与奢安之乱的水东宣慰司废司改土归流,将宋氏在贵阳附近之地改为贵阳府直辖地,皆隶于贵阳军民府;又以水西安氏“水外六目地”改设镇西卫和敷勇卫,从此安氏土司势力退出贵阳,回归水西。
明初时的贵阳只是座土城,有五座城门:武胜门,朝京门,圣泉门,柔远门和德化门。天启年间,为防土司叛乱,大明朝在北门外增加外城六百多丈,新增威清门、六广门、洪边门、小东门。威清门便是那时候建的,新建的城墙自然比原先的城墙更加高大,象征着大明昔日的辉煌。
“苴穆勿忧,吾会全力在抚院面前为您开脱”,见他不说话,宋嗣文以为他是在担心,连忙劝解。
“多谢兄长”,安坤笑了笑,并没有解释自己并非是担忧,只是感慨世事沧桑变化。
威严的巡抚衙门到了,安坤一行正要入内,却被抚标营副将沈应时率军拦住。“巡抚衙门重地,请宣慰使将亲卫留于门外,解下兵器入内”,沈副将不卑不亢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