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8章 宁古塔英雄悲歌(中)(第2页)

“嗻!”二将应喏。

巴海仿佛想起什么来,缓缓问道:“那位澄济伯可还安分”澄济伯指的是横行东南的“海寇”郑成功的五叔郑芝豹。郑芝豹曾是南明的澄济伯,畏惧清军势大降清,后因侄儿郑成功矢志反清,全家被流放到宁古塔。

“大帅放心,末将日夜安排人看守,他们老实着呢”,台斐英阿呵呵一笑。

“此人的侄儿手握大军,乃是紧要的人质,绝不可落入卫军手中”,巴海沉思片刻,叹了口气,“送澄济伯一家上路吧,记住,对外一定要宣扬是卫军屠了他们一家”。

“嗻!”台斐英阿背后一寒,他知道如果不是到了最紧要关头,大帅绝不会下此命令,躬身应命后问道:“大帅,那些犯罪的汉人罪官名士是否亦如此处置”

宁古塔是清廷流放犯人的所在,很多犯了罪的汉人官员和名士被流放至此。此时最出名的有张缙彦,此人本是前明的进士、官居兵部尚书,降清后任工部右侍郎,后因“文字狱”被流放;方拱乾,前明的进士、官居少詹事,顺治十四年因受江南科场案株连被流放;最冤的当属吴兆骞,本是明朝有名诗人,在家悠哉游哉,却偏要考清朝的科举,亦卷入顺治十四年的江南科场案惨遭流放,为此其好友著名诗人吴伟业作《悲歌赠吴季子》为之流涕,“人生千里与万里,黯然消魂别而已。君独何为至于此,山非山兮水非水。生非生兮死非死……噫嘻乎悲哉!生男聪明慎莫喜,仓颉夜哭良有以,受患只从读书始。君不见,吴季子!”

巴海虽然是武将,却精通文史,乃是顺治九年的满洲榜探,从骨子里说也是个大文人,因而对这些犯了事的名士甚是宽容,不但不刁难,反而在生活上给予诸多便利。比如吴兆骞刚至宁古塔时不适应,在家书中悲叹,“宁古寒苦天下所无,自春初到四月中旬,大风如雷鸣电激咫尺皆迷,五月至七月阴雨接连,八月中旬即下大雪,九月初河水尽冻。雪才到地即成坚冰,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他未让吴兆骞服苦役,允许他教书为业。同时还听从汉人名士的建议,首倡“满汉人耕与贾”,允许流放的汉人耕种和做生意,改变了当地百姓主要从事渔猎而耕者绝少的状况,客观上促进了宁古塔经济的发展。“呵呵,那些名士手无缚鸡之力,又没有手握兵权的亲族,杀之何益且他们身上大多已有大清的功名,杀了他们岂不是寒了天下士子之心”听了台斐英阿之言,巴海笑着说道:“这些人不但不能杀,反而要格外优渥,莫要让他们当兵,只在营中委以书记、帐簿等轻松些的差使便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