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5章 左右摇摆之朝鲜(上)(第3页)
然而,正当朝鲜君臣打算大干一番之时,被流放的金自点心腹李馨长密告清朝,称孝宗罢黜亲清旧臣、起用斥和士人,密谋反清,还送去了不写清朝年号的仁祖长陵志文文本作为证据。恰好此时孝宗向清廷上奏汇报“倭情”,请求允许朝鲜修筑城池、训练士兵来防备日本,惹得多尔衮大怒。顺治七年(1650年)春,这位摄政王派祁充格等六名使臣去敲打朝鲜,是为六使诘责事件。孝宗听说后“大惊忧,达夜不寐”,不得不重新起用已被罢官的亲清派大臣元斗杓为远接使去义州侦察情况。恰巧此前,山党和汉党又围绕实施大同法和选拔人材的问题产生出矛盾,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金尚宪、金集、宋浚吉、宋时烈等山党人士不得不弃官离开朝廷。
六使诘责事件最终雷声大雨点小,清使只问了筑城一事。最后孝宗认王族锦林君李恺胤之女为自己的义女、封为义顺公主,将这位义顺公主嫁给多尔衮,化解了这场外交危机。孝宗九年(1658年),汉党领袖金堉病死,孝宗征召宋时烈为吏曹判书、右赞成,在野数年的山党终于开始执掌朝鲜大权。孝宗想任用宋时烈主持北伐大计,他单独召见老师于昌德宫熙政堂,就北伐满清的问题展开秘密讨论,是为“幄对说话”。虽然具有共同的反清立场,但君臣二人却有明显的分歧,宋时烈强调“养民足食”,想先富国再强兵;而孝宗则一心“养兵”,主力先“养兵”再“养民”。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孝宗察觉出自己的身体不行了,没有太多的时间等待。“幄对说话”两个月后,孝宗即去世,这位国王一生都想反清、雪丁丑下城之耻,可惜天不假年,长期的人质生涯和国事操劳耗尽了他的生命。
孝宗死后,王世子李棩继位,是为显宗。显宗是父母在盛京(沈阳)为人质时出生的,四岁时随父回国,当时年龄小,对清廷的仇恨没有父亲强烈,因为娶了汉党首领、领议政金堉的孙女为妻(明圣王后),政治观点偏向汉党。自古党争最是无情,虽然山党和汉党同属西人党,却渐渐水火不容。因为孝宗是在兄长昭显世子死后继承的王位,宋时烈为首的山党大臣主张将孝宗按庶子继后来处理,仁祖遗孀慈懿大王大妃赵氏(庄烈王后)为孝宗行期年服便可;与汉党结成政治同盟、互相提携的南人党趁机发难,发起“礼讼”。南人党首领许穆、尹鑴、尹善道等认为应将孝宗视为嫡长子,大妃行齐衰之服(三年)。其中尤以做过孝宗老师的尹善道言辞最为激烈,上升到“天地之尊卑、宗社之存亡”的程度。
久经政治风雨的宋时烈立即明白,政治大风暴来了。表面上看,争的只是服几年丧的小事,实际上争的却是孝宗继位的正统性和哪个党派能掌握朝鲜大权。宋时烈的师傅金集与昭显世子关系密切,因而山党无法承认孝宗的嫡长子身份。这也是孝宗为什么执政九年、根基巩固后才开始重用山党的原因。作为孝宗的老师,宋时烈对孝宗是有感情的,但作为党魁,他却不能心软,亲自为孝宗撰写志文,认为既然有昭显世子存在,那么孝宗就是“体而不正”(虽然继承王统,但不是嫡长子),应视为庶子,主张慈懿大妃为孝宗行期年服。又联合大多数西人党官员,指责尹善道“假托论礼,用意阴凶”,要求从严惩处。由于西人党势大,再加上《经国大典》(即“国制”)规定无论长子、众子之丧,母亲皆行期年服,显宗决定采取西人党的主张,但考虑到尹善道是孝宗的师傅,减死发配三水郡。这场礼讼以宋时烈为首的西人党胜利而告终,但也让年轻的显宗对西人党产生了疑忌,毕竟说自己的父亲不是嫡长子,等于是说自己得位不正,开始逐渐起用许积等南人出身的官员。南人党也与西人党中的汉党结成政治同盟,共同抗衡山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