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酷酷的橙子
第277章 千古第一相管仲(第2页)
“但是桓公不听,依旧修治军备。”
“一次,宋夫人惹怒了齐桓公,齐桓公愤怒想要讨伐宋国。”
“管仲觉得不可以,认为内政不修,对外用兵不会成功。”
“齐桓公不听,果然起兵伐宋。”
“各诸侯兴兵救宋,把齐军打得大败。”
“齐桓公三年,管仲建议出兵问罪不遵礼法的谭国。”
“谭国本来很小,力量十分微弱,结果很快就被齐国消灭。”
“齐国没费力气消灭了谭国,扩大了国土。”
“齐桓公五年,在管仲的建议下,齐国与宋、陈、蔡、郑等国在齐的聊城会盟,商讨安定宋国之计。”
“遂国也被邀请,但没有参加。”
“管仲为了提高齐国的威望,就出兵把遂国消灭。”
“鲁国本来比较强大,但因接连被齐国打败,又看到诸侯国都服从齐国。”
“不服从齐国的遂、谭两国又被消灭,所以鲁国也屈服了齐国。”
“不久,齐国与鲁国和好,在山东东阿会盟。”
“就在这次会盟中,发生了著名的曹沫劫盟事件。”
“曹沫迫使齐国归还之前鲁国所有失地,齐桓公事后想反悔,但是管仲用大国不该失信让齐桓公归还了失地。”
“齐桓公六年,鲁、宋、陈、蔡、卫都先后屈服齐国。”
“谭、遂两国早已消灭,只有郑国还在内乱。”
“管仲因此建议齐桓公出面调解郑国内乱,以此来提高齐国的地位,加速实现做霸主的目的。”
“郑国厉公回国杀了大夫,登位称君,为巩固君位,就要联合齐国。”
“管仲抓住这一时机,建议齐桓公联合宋、卫、郑三国,又邀请周王室参加,于山东鄄城会盟。”
“齐桓公七年,管仲又让齐桓公以自己名义召集宋、陈、卫、郑又在鄄城会盟。”
“至此,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公认的霸主。”
刘彻要是没有管仲推行的一系列改革,齐桓公也不可能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
在政治方面,管仲主要的成就就是行政区域和人才选拔。
管仲任相后,重组原有行政区域制度,将齐国划分成二十多个乡行政区域。
军士、农民、工匠、商贾四民分开定居,不得随意迁徙。
地方各级官吏由国君直接任免,统一执行国君政令,强化了中央集权。
管仲重视人才选拔,上任后逐步打破旧官制,把有真才实学的人一级一级选拔上来。
同时规定地方乡长可以举荐有才华的人,不限制于本身是否是农民、商人和工匠。
如此一来,就扩充了人才来源,稳固齐国统治阶级的基础。
在经济方面,管仲也推行了一系列改革,使得齐国民富国强。
管仲因地制宜,根据土地的好坏不同,来征收多少不等的赋税。
使赋税负担趋于合理,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进一步提升了齐国经济实力。
这种征税改革主要针对地主横征暴敛,使农民生活和生产发展得到保证,对他们大汉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管仲还实行平衡粮价的政策,一定程度保障了农民自由买卖粮食的权利,并保障了私田的生产利润。
管仲为了增加国家的经济收入,提出了著名的盐铁专营,也就是国家垄断对盐和铁的经营。
大力发展盐业和冶铁业,促进经济发展,一定程度上增加齐国财政收入。
同时,禁止人们为了眼前利益而滥伐滥捕,以保护树木和鱼类的正常生长。
管仲还颁布货币统一政策,由齐国朝廷统一铸造货币。
通过聚散货物,调节商品价格,调控市场经济。
同时,由朝廷统一铸币,强化齐桓公对国家经济的干预,对齐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在军事方面,管仲将行政区域与军事管理统一起来。
平时是行政区域,战时便是军队,可以降低军费开支。
另一方面,军士们世代生活在一起,已形成一个利益群体,彼此关系密不可分。
藏兵于民,军政合一,从而形成了一支具有强大战斗力的军队。
在外交方面,管仲主张缓和与诸侯国之间的关系,划清疆界,归还先前侵占他国的土地。
同时,管仲对待山戎和狄人入侵,与各诸侯国合盟,共同抵抗入侵,彰显大国责任。
使一度衰败的齐国再次崛起,成为拥有强大军事力量和经济实力的诸侯大国。
正因为管仲全方面的改革,使得齐桓公以强大的军事实力、经济实力为后盾,召集各诸侯国前来会盟,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
“齐桓公二十四年,山戎攻打燕国,燕国向齐国求救。”
“齐桓公认为南面楚国祸害更大,不愿出兵。”
“但管仲认为,当时为患一方的,南有楚国,北有山戎,西有狄,都是中原诸国的祸患。”
“国君要想征伐楚国,必须先进攻山戎。”
“北方安定之后,才能专心去征伐南方。”
“如今燕国被犯,又求救于我国,举兵率先伐夷,必能得到各国的拥戴。”
“齐桓公深以为然,于是举兵救燕。”
“管仲随军讨伐山戎救援燕国,一直打到孤竹才班师回朝。”
“齐桓公二十六年,当时西北方的狄人也起兵进攻中原,先攻邢国。”
“作为霸主的齐桓公,当然不能置之不理。”
“管仲也很关心这个问题,于是向齐桓公提议。”
“戎狄性情十分残暴,贪得无厌。”
“诸夏各国都是亲戚,彼此关心,一国有难,大家都应相助,不能袖手不理。”
“满足现状的安乐是很危险的,出兵救邢国才是上策。”
“齐桓公很欣赏管仲的想法,就派兵救邢国,邢国很快得救。”
“不久狄人又出兵攻卫国,卫懿公被杀,卫国灭亡。”
“狄人又追赶卫国百姓到黄河沿岸,宋国出兵救出卫国百姓七百三十人。”
“就在曹邑立卫戴公为国君,刚刚恢复的卫国,处境十分困难。”
“齐桓公和管仲派了公子无亏带着五百乘车马和三千名甲士来武装卫国,驻守曹邑。”
“又给卫君带来乘马祭服,还给卫君夫人带来乘车和锦帛。”
“此外还有牛羊猪狗鸡等三百余只,又帮助修建宫殿。”
“邢国还未恢复,狄人又来第二次洗劫。”
“齐桓公二十七年,狄人攻邢国,形势十分严重。”
“在邢国的求救下,齐桓公和管仲立即联合宋、曹救邢。”
“当齐、宋、曹军队到达时,邢国百姓如见亲人,纷纷投奔,狄人被打退。”
“虽说胜利了,但邢国又被狄人洗劫一空。”
“于是齐桓公和管仲同宋、曹两国,帮助邢国把都城迁到靠近齐国的夷仪。”
“邢、卫两国都遭狄人洗劫,在齐桓公、管仲的主持下,得以复国。”
“当时人们都赞赏邢国人迁进新都城,好像回到了老家。”
“恢复后的卫国,人们心情高兴,也忘记了亡国的悲痛。”
李世民管仲主张君王用心爱民的执政理念,朕深以为然。
管仲辅助齐桓公成为诸侯霸主,联合中原各诸侯国尊王攘夷。
北伐山戎,西征夷狄,南拒楚国,使得中原百姓能够安居乐业,生活富足。
要是没有管仲,只怕他们大唐现在会是蛮人的形象,穿着蛮人的服饰,成为蛮人统治下的老百姓了。
管仲的治国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他也从中借鉴许多。
管仲主张国家法治,全国百姓上下贵贱都要守法,赏罚功过都要依法办事。
他也深以为然,他认为大唐治理得好与坏,根本在于依法治国。
管仲非常重视发展经济,认为国家的安定与不安定,人民守法与不守法,与经济发展关系十分密切。
管仲思想中还有不少值得他借鉴的可贵之处,就比如管仲主张尊重民意。
管仲曾经说过,政之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