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酷酷的橙子
第271章 既生瑜,何生亮(第3页)
“加强了孙氏政权在江东地区的割据地位,也使刘备避免了覆亡的危险。”
“经此一战,周瑜的英名传扬天下。”
苏轼说起赤壁之战,周瑜的英姿与功业让我艳羡。
他不禁回想起自己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那段时光,心中有无尽的忧愁无从述说,于是四处游山玩水以放松情绪。
正巧来到黄州城外的赤壁,那里壮丽的风景使他感触良多。
更是让他在追忆当年三国时期周瑜无限风光的同时也感叹时光易逝,有感而发写下一首词。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这首词是他众多诗词中最具有英雄气概的作品,堪称千古绝唱。
他当时作这首词虽然官场上失意,却从未对生活失去信心。
也正是在这种复杂心情下,创作了这首词。
词中虽然书写失意,然而格调是豪壮的,跟他在官场失意时创作的同主题作品显然不同。
这首词怀古抒情,写他自己消磨壮心殆尽,转而以旷达之心关注历史和人生,全词可分上下两阕。
上阕咏赤壁,着重写景,为描写人物作烘托。
前三句不仅写出了大江的气势,而且把千古英雄人物都概括进来,表达了他对英雄的向往之情。
一些词语的运用,精妙独到地勾画了古战场的险要形势。
写出了它的雄奇壮丽景象,从而为他所追怀的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渲染了环境气氛。
下阕着重写人,借对周瑜的仰慕,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
写小乔在于烘托周瑜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突出周瑜的风姿,中间描写周瑜的战功意在反衬他自己的年老无为。
后几句虽表达了伤感之情,但这种感情其实正是他不甘沉沦,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表现,仍不失英雄豪迈本色。
“赤壁之战后,周瑜又进军南郡,围攻江陵城。”
“由于守将曹仁防守严备,城内粮草充足,周瑜派甘宁进攻夷陵,以使曹仁分兵。”
“甘宁占领夷陵后,曹仁果然分兵数千人来救。”
“甘宁告急,周瑜便留下凌统守卫后方,亲自率军相救。”
“行至半路,周瑜发现一处险要的必经之路,便派兵砍伐树木,将道路堵塞。”
“赶到夷陵后,周瑜与曹仁在城下激战。”
“曹军被消灭一半以上,曹仁连夜撤往江陵。”
“半路上发现道路已被树木堵塞,只好丢掉马匹,步行逃跑。”
“这一仗,周瑜截获曹军战马三百余匹。”
“此后,两军一直在江陵相持,攻战不断,各有胜负。”
“每次战斗,周瑜都要身先士卒,深入前线。”
“在一次混战中,周瑜被射中右侧肋骨,受了重伤。”
“曹仁听说后,以为有机可乘,率军前来进攻。”
“周瑜忍着伤痛,起身巡视各营,鼓励将士,曹仁只好退兵。”
“209年十二月,经过一年多的交战,曹仁部队损失很大,只好弃城而走。”
“把曹军赶出荆州后,孙权任命周瑜为偏将军。”
“领南郡太守,屯兵于江陵,并把下隽、汉昌、刘阳、州陵作为周瑜的奉邑。”
王安石周瑜在占据优势的情形下,还用了一年时间才击败曹仁,多少和他的英勇气概有些不相符。
周瑜虽然是东吴大都督,但是因为英年早逝去世过早,所以亲自指挥的大战却是不多。
除了令世人瞩目的赤壁之战外,南郡之战也值得一说。
不过相对于赤壁之战以数万人大败曹操二十多万的辉煌战果来看,南郡之战周瑜占据天时、地利、人和以及兵力上的优势,却耗时一年才拿下南郡显然算不上大胜。
不过他随即转念一想,考虑到当时周瑜和曹仁双方的情况,周瑜能够一年时间击败曹仁也非常了不起了。
毕竟从兵力对比上来看周瑜的优势并不大,生死存亡的赤壁之战孙权短时间内只能凑数万人马给周瑜。
可见此时东吴兵力并不多,所以在南郡之战中,周瑜手中最多也就两三万人。
而当时曹仁手中兵力也有一两万人,双方兵力差距并不大。
何况周瑜主攻,曹仁主守,曹仁明显占据了优势。
再有就是周瑜虽然厉害,曹仁也不差,两人可以说是棋逢对手。
曹仁攻守俱备,论综合能力在曹操麾下众多名将中,可与张辽并驾齐驱。
在部下骁将被围之时,曹仁悍然率数十骑出击杀入重围救出,可见其也是勇猛之人。
况且曹仁更是在双方决战于江陵之时,射伤了周瑜,可见曹仁并不比周瑜差。
可以说如果不是曹仁在援军迟迟未到,孤军奋战的情形下不得不弃守江陵,周瑜想要拿下南郡可能还要耗费更多时间。
“曹操的势力北退后,刘备乘势占据武陵、长沙、桂阳、零陵四郡,自号左将军、领荆州牧。”
“为巩固同江东的联盟,刘备迎娶孙权的妹妹,并提出借南郡的要求。”
“周瑜不同意鲁肃借南郡给刘备的意见,还主张把刘备软禁起来。”
“孙权认为江东仍然需要孙刘联盟以对抗曹操,就没有听从周瑜的建议。”
“210年十二月,周瑜去京口面见孙权,提出兼并益州,进而统一北方,夺取天下的战略。”
“周瑜认为,如果夺取益州以后,进而消灭张鲁,再与马超结盟,可以形成反曹的包围圈。”
“夺取益州之后,自己再回来镇守襄阳对抗曹操。”
“如果计划能得以实现,就有机会统一北方。”
“孙权认可了这一战略,周瑜便启程返回江陵,准备筹备进攻益州。”
“走到巴丘的时候,染上重病,突然去世,时年三十六岁。”
“临终之前,周瑜不忘上书孙权,推荐鲁肃接替自己,并告诫孙权不仅要警惕北方的曹操,还要提防占据荆州的刘备。”
“得知周瑜突然去世的消息,孙权大为悲痛,亲自穿上素服主持丧礼。”
“周瑜的灵柩运回吴郡时,孙权亲自到吴郡迎接,丧葬费用全由国家承担。”
朱棣依朕看,周瑜死得蹊跷,很可能和孙权脱不了关系。
他之所以得出这一结论,并非空虚来风。
孙策死时定下的托孤大臣是张昭,并没有周瑜。
而孙策只让张昭一人当托孤大臣,可见对张昭的信任,并不会担心张昭会架空孙权的权力。
在这种情况下,孙权不可能在兄长丧事期间召回一个手握重兵的大将,这不符合逻辑。
所以最大的可能,就是周瑜是私自带兵回来奔丧的,这一举动必然会在孙权心中留下阴影。
而孙权其人,最善于权术。
从其为东吴利益左右逢源来看,孙权能够忍辱负重,弯腰称臣。
并且孙权也经常这么做,刘备发动夷陵之战,孙权向曹丕称臣,为了利益经常向曹刘两家互动。
而且孙权是个控制欲较强的君主,这样的君主是不太可能希望身边有个非常能干、声名远扬的属下。
而周瑜在赤壁之战声名雀起,又要远征益州。
不管成功与否,与他孙权都并无太多关系。
成功了周瑜功高盖主,失败了孙权损失惨重。
而且周瑜偏偏死在准备出征这个节骨眼,时间上又恰到好处。
虽然周瑜的死是否与孙权有关,历史没有记载,也没有证据,无从知晓。
但要说和孙权没有关系,恐怕也很难解释得通周瑜突然去世的蹊跷。
况且他还发现一个疑点,孙权选择鲁肃的战略必然要放弃周瑜,否则自相矛盾无法说的过去。
从当事人周瑜在临死前留给孙权的书信中,他也只能看到周瑜说,自已病的突然,将要死去,请鲁肃做接班人。
而鲁肃正是与周瑜战略完全不同的,自已去世然后推一个和自已战略思想完全相反的人接班,这不合逻辑。
所以他猜测,周瑜一定是明白了什么,但不能明说。
唯一的解释,周瑜在临死前,明白了孙权的安排。
只能推荐鲁肃做自已的接班人,而不是选一个能继承自已遗志的人接班。
看看诸葛亮选的接班人就明白了,继承自已遗志的人才会选为接班人。
所以从这些不合逻辑的疑点来看,他猜测孙权和周瑜的死脱不了关系。
但这也仅仅是他的猜测而已,周瑜的死终究是一个谜,湮灭在历史的潮流中。请牢记收藏,网址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找书加书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