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4章 被苏联寄予厚望的蒋介石(第2页)


    “但是,由于大家都是督军,各不服谁,需要找个有地位有声望的人出来牵头。”
 

    “于是孙传芳等人便给萧耀南拍去电报,希望请吴佩孚出山主持大局,建立五省反奉同盟。”
 

    “萧耀南收到电报后,担心吴佩孚作妖,本来一口回绝了。”
 

    “但吴佩孚闲不住,表示自己要出山,天王老子也拦不住。”
 

    “萧耀南没办法,只好通电响应孙传芳。”
 

    “1925年10月21日,讨贼联军总司令部在武汉建立,吴佩孚任总司令。”
 

    萧耀南早知道就不应该引狼入室的,直接拒之门外的。
 

    现在一想到当初的心软,他就后悔莫及,恨不得抽自己几个耳光。
 

    吴佩孚虽然之前提拔过他,但他担心收留吴佩孚会引来仇敌,害得他被牵连。
 

    所以吴佩孚前来找他的时候,他就直接回绝了,坚决不让吴佩孚躲进湖北避难。
 

    可偏偏那么多人前来劝说,尤其是寇英杰等人,动辄就站在道德制高点指责他,迫使他一时心软收留了吴佩孚。
 

    为了担心吴佩孚在湖北搞事情,他还特意和吴佩孚约法三章,不让对方插手湖北的事情。
 

    原以为这样就万无一失了,可万万没想到他最终还是着了道。
 

    他接到孙传芳的电报,想要吴佩孚出山住持大局,担任反奉联盟的总司令。
 

    他担心吴佩孚趁机搞事,本想直接拒绝的。
 

    但实在是拗不过吴佩孚的软磨硬泡,无奈之下只得同意了。
 

    可就是这次心软,害得他被寇英杰架空权力,转投吴佩孚的怀抱。
 

    现在回想起当初引狼入室的愚蠢决定,他就不禁暗自懊恼,深深的后悔。
 

    “司令部成立后,浙奉战争正式开打。”
 

    “孙传芳完胜,张作霖大败之余,还遭到郭松龄和冯玉祥背刺折损一半家当。”
 

    “战后张作霖恼怒不已,便联系吴佩孚。”
 

    “咱们都与冯玉祥有仇,不如摒弃前嫌,报仇雪耻。”
 

    “收到张作霖电报,吴佩孚心里压抑了一年的怒火彻底爆发。”
 

    “随即便策划了一个讨冯方案,希望直系众将领能随他一起讨贼。”
 

    “但方案公布后,吴佩孚又尴尬了,因为没人响应。”
 

    “由于孙传芳和冯玉祥没矛盾,而且孙传芳刚得罪了张作霖,不想再得罪冯玉祥。”
 

    “因而,东南五省督军便在孙传芳的劝说下,拒绝与冯玉祥开战。”
 

    “见孙传芳反对出兵,萧耀南也随即附和,力主吴佩孚不要四面结仇。”
 

    “从事后的发展来看,孙传芳和萧耀南的主张是正确的,可此时的吴佩孚已经被愤怒冲昏头脑听不下去。”
 

    “而萧耀南手下的几个师长,如寇英杰因为支持吴佩孚,反倒架空了萧耀南。”
 

    “于是吴佩孚就接管了萧耀南的兵权,又在湖北东山再起。”
 

    “1926年初,吴佩孚挥师北上,接连拿下河南、直隶南部。”
 

    “吴佩孚为了笼络人心,任命寇英杰为河南督军,齐谢元为直隶督军。”
 

    “由此可以看出,虽然吴佩孚的性格不怎么样,但他在恩赏这方面也是真不含糊,从来不亏待小弟。”
 

    “就在吴佩孚从南面杀过来,张作霖和阎锡山也厉兵秣马的同时,日本决定插手中国内政。”
 

    刘彻有什么样的主帅就有什么样的将领,不管是吴佩孚还是萧耀南,都不怎么聪明的样子。
 

    他是不能理解吴佩孚的大局观,刚刚和张作霖打完仗,转头就要和张作霖一起去对付冯玉祥。
 

    哪怕再怎么和冯玉祥有恩怨,也不能不顾及大局,四面出击消耗实力。
 

    刚刚经历了一番大战,最要紧的便是休养生息,而不是立马开启下一场战争,这没人能受得了。
 

    和不理智的吴佩孚相比,他对吴佩孚原先的部下萧耀南感到可笑。
 

    收留原先的主帅在他看来,实在是极其愚蠢的决定。
 

    俗话说一山不容二虎,收留了吴佩孚,他萧耀南又该如何自处。
 

    令他更加无语的是,还给吴佩孚机会,让其担任联盟军的最高统帅。
 

    虽然是名义上的,但也是个人声望的一种象征。
 

    一连串愚蠢的决定,以至于最后被属下架空兵权,落得一无所有的下场。
 

    “1926年3月,日本海军掩护奉军舰队进攻大沽口。”
 

    “冯玉祥一看这架势,起先还打算死磕到底。”
 

    “为此,冯玉祥派人在天津海域布设水雷,并一度与日本军舰炮战,这便是大沽口事件。”
 

    “但是很快,冯玉祥发现自己打不过中外势力联合上阵,这谁受得了。”
 

    “为了避敌锋芒,冯玉祥主动下野,跑去苏联求援助去了。”
 

    “冯玉祥走后,他的心腹大将鹿钟麟接过临时指挥权。”
 

    “鹿钟麟这个人很滑头,为了给自己留条后路,他首先释放了软禁中的曹锟。”
 

    “声言愿意重新立其麾下,想通过曹锟与吴佩孚冰释前嫌。”
 

    “但吴佩孚与张作霖已经有密约了,所以鹿钟麟的示好吴佩孚拒不接受。”
 

    “1926年3月,反冯玉祥联军与国民军在直隶地区爆发多场战斗。”
 

    “见战争已经无法避免,鹿钟麟便将段祺瑞驱逐下台,然后收拢兵力撤至南口。”
 

    “1926年4月,大战爆发,奉系、直系、晋系同时出兵夹击国民军。”
 

    “这一战,从4月打到8月。”
 

    “开战之前,冯玉祥不在国内,去苏联考察了,直到9月才回国。”
 

    “而冯玉祥这个人,一向不扶持部下某一个人的威望。”
 

    “冯玉祥本人不在,国民军群龙无首,谁也不听谁的,各有各的打算。”
 

    “结果等到开战后,国民军兵败如山倒,陷入崩溃边缘。”
 

    “就在冯玉祥又又又一次陷入绝境的时候,局势又又又转变了,因为北伐战争要开始了。”
 

    冯玉祥不是我临阵脱逃,而是联军锋芒太盛,只能跑去求援了。
 

    原本他战前还信心满满的,不觉得联盟军能把他怎么样。
 

    却不曾想,战争才刚刚开始,小日本就插手战场了。
 

    经过一番试探后,他无奈的发现一个事实,那就是自己打不过联盟军。
 

    可即便是打不过,那也不能轻易认输。
 

    也正因为如此,他才选择把指挥权交给自己的心腹大将,而自己则跑去苏联求援。
 

    只要心腹大将可以撑到他带着援兵回来,那战争就还有胜利的希望。
 

    但结果很可惜,他并没有能够带着苏联的援军回来。
 

    倒也不是苏联不愿意救援他,而是需要打通东北的通道才行,这样苏联才好派兵从东北入境。
 

    但东北是张作霖的地盘,他哪里有能力打通东北通道,求援一事也就只能作罢。
 

    没有苏联的援兵,他也知道国民军肯定打不过联盟军。
 

    不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他冯玉祥的运气一向很好。
 

    快要陷入绝境的时候,局势又转变了,让他得以逃过一劫。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后,按理说国民党的接班人应该是代理大元帅胡汉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