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酷酷的橙子
第253章 张作霖的由盛转衰(第3页)
一个孙传芳就接连打得奉军大将丢盔卸甲,逃之夭夭,可见奉军那些将军的实力有多弱了。
孙传芳和冯玉祥约定好,一旦孙传芳在南京动手,冯玉祥也要立马包围张作霖。
孙传芳的军事能力毋庸置疑,压制张作霖的奉军嫡系看起来也没有什么问题。
而张作霖担心冯玉祥趁火打劫,想要把保定和廊坊当做筹码送给冯玉祥。
仅此一条,就可以看出张作霖是惧怕和冯玉祥对战的。
在孙传芳和冯玉祥如此优势下,只要双方夹击张作霖,肯定可以把张作霖消灭。
但这场战争最后的结果却是张作霖在绝境中反败为胜,这就让他有些不能理解了。
这其中肯定有他不知道的原因,使得孙传芳和冯玉祥在大好优势下战败了。
“而就在这时,孙传芳打下徐州后,宣布休兵,打算消化占领区,无意进一步北上。”
“张作霖抓住机会,命令张学良、张宗昌、李景林夹击国民军。”
“形势变化的如此之快,让冯玉祥措手不及。”
“自己本来是来趁火打劫的,结果却成了靶子。”
“30万不到的国民军哪里打得过40多万奉军”
“但关键时刻,愣头青郭松龄和老油条李景林把冯玉祥给救了。”
“1925年11月12日,郭松龄与冯玉祥、李景林暗中达成密约。”
“奉军进攻国民军时,郭松龄部立即倒戈相向回攻奉军,李景林粮草。”
“击败奉系后,郭部即退到关外,专意开发东北,不再过问关内之事,直隶、热河划归李景林。”
“李景林之所以背刺张作霖,主要是军阀心理作祟,想要自立门户。”
“郭松龄背刺张作霖原因就复杂了,理念不合加上备受排挤是郭松龄决心反奉的主要原因。”
“不过郭松龄产生反叛念头时,张学良其实已经发现了不对劲。”
“张学良向郭松龄传达张作霖进攻国民军的命令,但郭松龄含糊其辞,就是不想开打。”
“按理说郭松龄如此反常,张学良应该第一时间就控制他。”
“可张少帅当时的脑回路貌似不正常,在已经觉察到异常的情况下,居然坐着火车回到了东北。”
“张学良这一走,驻留天津的七万奉军便归由郭松龄指挥。”
“这七万人是奉军精锐中的精锐,不夸张的说,郭松龄指挥这七万劲旅足可以对付关外的十几万留守奉军。”
张学良郭松龄虽然反了我张家,但我知道郭松龄心里想的是什么,不过限于两义难全,双方才站到了敌对立场。
在郭松龄反叛之前,他其实就已经发现了苗头。
郭松龄在他面前或多或少的表露过要让父亲下野,推他上台的意思。
他之前听完之后,并没有多大的震动,只是拒绝说不行,认为郭松龄不过是又一次对父亲的抱怨。
他对自己和郭松龄之间的情谊非常自信,也不相信郭松龄会干出背叛张家的事来。
郭松龄发布通告,要求他父亲下台,让他张学良上台主政。
并且郭松龄还给他写了一封信,信中极力劝说他一起谋划大业,并感激他对的知遇之恩。
不过他言辞拒绝了,对待朋友,他尚且不能背信弃义,如今对父亲又怎么敢担上不孝的罪名。
虽然他理解郭松龄的理想和主张,但实在是无法同行。
他是认同郭松龄发展东北,休养生息,不要一味内战的主张,只是他实在是两难。
最终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他还是决定站在父亲张作霖这一边。
“11月22日,郭松龄通电反奉,号称东北国民军。”
“以七万精锐杀向山海关,以冯玉祥、郭松龄、李景林三部的实力联起手来围殴张作霖,胜算很大。”
“然而,当郭松龄打出长城,开始跟张作霖刺刀见红时,意外发生了。”
“原来国民军第二军、第三军不顾冯玉祥与李景林的密约,擅自攻打保定。”
“冯玉祥虽然是国民军总司令,但他对胡景翼的第二军、孙岳的第三军没什么控制力。”
“胡景翼、孙岳铁了心的要吃下直隶,冯玉祥为了团结内部,也只好默许他们攻击李景林。”
“如此一来,李景林只好把心一横,又跳了回去支持张作霖。”
“后来在张作霖的授意下,李景林退至山东,与张宗昌合流,组成直鲁联军。”
“张宗昌任联军总司令,李景林任副司令。”
“没有了李景林的后勤支援,已经打过山海关的郭松龄,一下子就变成了断了线的风筝。”
“而看到冯玉祥、郭松龄、李景林三家起了内讧,原本已经打算卷铺盖跑路的张作霖顿时又燃起了希望。”
“这个时候,日本关东军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也亲自下场。”
“一面出兵封锁南满铁路,一面派出军事顾问指导奉军作战。”
“由于日军干涉,打乱了郭松龄的战前计划。”
“张作霖获得喘息之机,奉军得以在巨流河东岸从容布设防线。”
嬴政一群乌合之众罢了,都上了战场还能起内讧,也难怪反奉失败了。
战场上起内讧在他看来,实在是无法理解有如此愚蠢之人。
明明形势一片大好,眼看着就可以消灭对手了。
却不知道哪一根筋不对劲,居然还能起内讧,简直是离谱。
即便是要瓜分利益,要么在战前约定好,要么打了胜仗再瓜分,哪有在战争中途抢地盘的。
他不禁有些感慨,眼看着就可以消灭张作霖了,却不想起了内讧。
张作霖和郭松龄双方,他自然是站在郭松龄这一边的。
一个和日本勾结出卖国家利益,一个是有理想有抱负的热血爱国青年,站在哪一边自然不言而喻。
“1925年12月23日,陷入进退无据的郭松龄决定孤注一掷,下达攻击命令,巨流河之战打响。”
“这场战斗的过程很简单,就是奉军和郭军一通打。”
“战斗期间,张学良发动了强大的策反攻势。”
“张学良亲自给郭部军官打电话,讲明形势,表示既往不咎。”
“致使郭军全线震动,士气低落。”
“23日夜,郭松龄召开军事会议,商议策略,希望大家团结一致。”
“但将领们的态度很不统一,很多人主张停战议和,只有少部分人支持郭松龄主战。”
“在这种情况下,郭松龄最好的选择是撤退。”
“即便撤退可能会引起溃败,那也比全军覆灭要强。”
“但郭松龄不甘心,所以决定在24日再对奉军发动最后一击。”
“可是就在备战的当晚,日军从侧翼偷袭了郭军。”
“再加上当天晚上张学良用飞机撒下老张家人不打老张家的传单,进一步影响了郭军的士气。”
“以至于战斗还没有打响,士兵便开始纷纷投城。”
“24日中午,见大势已去,郭松龄率卫队突围。”
“但没有跑多远,郭松龄就与夫人韩淑秀一起被奉军骑兵俘虏。”
“随着郭松龄的被俘,这场历时32天的反奉战争就此结束。”
“经此一役,奉军元气大伤,由盛转衰,局势由此转变。”
张学良我对不起郭松龄,当年没有把他救下来。
即便是到了晚年,他依旧对当年没有救下郭松龄一事耿耿于怀。
当年郭松龄夫妇两人被俘后,他得知消息的第一时间就让人去联络。
希望将郭松龄转送到他身边,然后想办法将人送去国外,好歹还能留住性命。
但可惜的是,他还没来得及行动,郭松龄的死讯就传了过来。
甚至父亲还让人把郭松龄夫妇两人处决后的照片大量打印,散发到各部门以示警戒。
他当时看到后顿时遍体生凉,心灰意冷,终究还是晚了一步。
郭松龄虽然站到了敌对立场,但他内心深处对郭松龄的敬佩和赞颂从未变过。请牢记收藏,网址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找书加书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