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1章 直奉大战,奉系走向巅峰(第2页)

 

    也正是因为对吴佩孚的能力的认可,他自知平庸,才会选择把兵权交给吴佩孚,而自己全力以赴的竞选大总统。
 

    “1902年,冯玉祥离开暮气沉沉的淮军,改投袁世凯的新建陆军。”
 

    “之后10多年,冯玉祥由班长升任旅长。”
 

    “1920年,陕西督军陈树藩与当地士绅矛盾激化。”
 

    “在陕西士绅的要求下,曹锟派冯玉祥赶跑了陈树藩。”
 

    “之后,冯玉祥占据陕西,有了根据地,势力得到发展。”
 

    “1923年,曹锟竞选大总统,冯玉祥为其鞍前马后,帮助曹锟会选成功。”
 

    “由此,冯玉祥成为曹锟眼中的红人。”
 

    “面对冯玉祥的异军突起,吴佩孚隐隐感觉这个人不可靠,曾力劝曹锟疏远冯玉祥,但曹锟不听。”
 

    “另一头,张作霖上次被吴佩孚收拾后退回关外,厉兵秣马。”
 

    “经过两年休整,奉军恢复元气。”
 

    “为了一举击倒直系,张作霖还与孙中山、段祺瑞组成三角反直同盟。”
 

    “万事俱备,可以报仇了。”
 

    “1924年9月,奉系六个军17万人卷土重来,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
 

    “面对奉军大兵压境,曹锟令吴佩孚率20万直军迎战。”
 

    “按照吴佩孚的设想,奉军不堪一击,这次大战一定要趁势灭了张作霖。”
 

    “但让吴佩孚没想到的是,正当直奉两军沿长城激战时,后院起火了。”
 

    吴佩孚要不是冯玉祥卖主求荣,第二次直奉大战怎么可能输给张作霖。
 

    回想起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冯玉祥临阵倒戈,使他功亏一篑,他就对冯玉祥背叛的行径咬牙切齿。
 

    在第一次直奉战争中,他轻而易举的打败了张作霖。
 

    要说谁最有希望统一中国,全中国人都会认为是他吴佩孚。
 

    可就是因为冯玉祥的倒戈,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参战的直系大军几乎全军覆没。
 

    自此之后,他虽然在两湖地区能够奇迹般东山再起。
 

    但是,失去了麾下那一支装备精良、训练有素、战斗力强大的精锐部队。
 

    他吴佩孚再也不复巅峰之时,更没有了统一全国的可能。
 

    每当回想起冯玉祥的临阵倒戈,害得他所有的心血付之一炬,他就恨不得将冯玉祥这个无耻小人五马分尸。
 

    哪怕此事已经过去多时,他还是无时无刻不想起这一阴影。
 

    “10月22日,时任直军第三路军司令冯玉祥在古北口与奉系达成停战协议。”
 

    “冯军协助奉军雪耻,事成之后,奉军不得入关。”
 

    “签署协议后,冯玉祥联合陕军暂编第一师师长胡景翼、北京卫署副总司令孙岳发动北京政变,将总统曹锟软禁。”
 

    “随后,为了体现政变的正义性,冯、胡、孙三部改称国民军。”
 

    “冯玉祥任总司今兼第一军军长,胡景翼、孙岳为副总司令兼第二、第三军军长。”
 

    “北京政变时,吴佩孚身处山海关,等他得知老巢被抄后,为时晚矣。”
 

    “只能草草部署,留下10万大军继续坚守防线,自己则率余众星夜驰返。”
 

    “吴佩孚离开山海关的当天,奉军飞机便向直军战壕中撒下传单,说什么大局已定,不要再做无谓的抵抗。”
 

    “受此影响,直军军心动摇。”
 

    “10月30日,奉军第三军副军长郭松龄率三个旅猛攻直军防线。”
 

    “直军不敌,各部纷纷撤退,逃往天津方向。”
 

    “就在前线直军崩溃的同时,早几天撤至天津的吴佩孚也被国民军打败。”
 

    “11月3日,全军覆灭的吴佩孚率两千残部乘船驶离塘沽,第二次直奉大战遂告结束。”
 

    冯玉祥并非我愿意临阵倒戈,而是吴佩孚做得太过分,把我往死里打压。
 

    他和吴佩孚的矛盾由来已久,选择在关键时刻倒戈也就没有什么好奇的。
 

    吴佩孚想要的是一个言听计从、毫无主见的下属,而他冯玉祥需要一个宽宏大量、用人不疑的上级。
 

    在第一次直奉大战中,他被吴佩孚任命为河南督军。
 

    但是吴佩孚对他不放心,不信任他。
 

    为了牵制他,吴佩孚特意任命了和他不合的人为河南军务帮办,让他在战场上大受制约。
 

    即便这样,他也在第一次直奉大战中取得了丰厚的战果。
 

    可哪怕他有战功,吴佩孚也当看不见,并没有赏赐他什么职位。
 

    如此不公平的对待,他怎么可能释怀呢
 

    不仅仅如此,吴佩孚还在平时经常打压他。
 

    如果吴佩孚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战胜了张作霖,吴佩孚的势力就会进一步扩张。
 

    假以时日,吴佩孚击败所有对手统一全国,也并非什么困难的事情。
 

    他冯玉祥无法从吴佩孚的势力增长中得到好处,甚至会让自己的地位更加岌岌可危。
 

    在这种情况下,他自然乐于接受手下发动政变的提议。
 

    “吴佩孚战败的同一天,奉军第二军进入天津。”
 

    “听说吴佩孚战败,冯玉祥很高兴。”
 

    “但冯玉祥得知奉军进入天津后,顿时又对张作霖恼怒不已。”
 

    “先前说好了奉军不入关,现在怎么入关了,大骂张作霖不讲究。”
 

    “对于冯玉祥的不满,张作霖当然是不在乎的。”
 

    “我现在兵强马壮,连吴佩孚都被我干趴下了,你冯玉祥算老几”
 

    “我还明确告诉你了,奉军不仅要入关,接下来还准备一统天下。”
 

    “面对张作霖的恃强凌弱,冯玉祥想了想,好汉不吃眼前亏,主动让出了北京。”
 

    “不过冯玉祥也不是吃亏的性格,为了制衡张作霖。”
 

    “冯玉祥电邀孙中山北上共商国事,打算借国民党的招牌笼络革命派。”
 

    “孙中山北上之前,冯玉祥还需要为自己营造革命人设。”
 

    “毕竟他之前是军阀,连同盟会成员都不是,现在突然以革命者自居,肯定没有相信。”
 

    “那么冯玉祥要怎么打造人设呢这个时候最有效果的方式就是收拾身为旧势力代表的溥仪。”
 

    “11月5日,冯玉祥派兵将溥仪逐出紫禁城。”
 

    “驱逐溥仪事件虽然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小的争议,但效果是真不错。”
 

    “大家见冯玉祥不卖遗老遗少和保皇党人的面子,与北洋军阀貌似不同,也就相信他是革命者,而冯玉祥也因此成为孙中山在北方的名义代表。”
 

    冯玉祥我把溥仪赶出紫禁城,实在是功在国家、利在千秋的义行。
 

    他也看到了另一个时空的隆裕太后在弹幕上大骂他不信守承诺,但他丝毫不在意。
 

    隆裕太后和国民政府签订了清皇室优待条件,允许溥仪保留帝号,并住在紫禁城中。
 

    但他考虑再三,还是选择将溥仪撵出北京城。
 

    之所以这么做,可不仅仅是为了营造自己的革命人设。
 

    而是溥仪在紫禁城的一些所作所为,实在是让人看不下去,这才将溥仪赶了出去。
 

    溥仪总觉得自己不能行驶皇帝的职责是一种对民国政府的牺牲,因此仗着清皇室优待条件找民国政府要起生活费来很有理,认为这是自己应该得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