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章 大清帝国的轰然倒塌(第3页)

 

    “随后他又扔出优待条件,对隆裕是软硬兼施。”
 

    孙中山我还是太低估了袁世凯的野心,没想到大总统的位子还满足不了袁世凯的胃口。
 

    他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最大的心愿就是带领革命党人推翻清政府的统治。
 

    在得知袁世凯不想再保清王朝的时候,他别提有多高兴了。
 

    毕竟他们革命党人最大的敌人就是清政府,而最大的阻碍就是袁世凯。
 

    他们革命党虽然实力还不错,但要和袁世凯手中的北洋军相比就差多了。
 

    如果袁世凯选择效忠清政府,那他们革命党就要面对袁世凯的打击,最终说不定会让大好形势付之一炬。
 

    在权衡利弊之后,他愿意把大总统的位子给袁世凯。
 

    而唯一的要求就是袁世凯支持共和,逼迫大清皇帝退位。
 

    毕竟他的心愿是推翻清政府的统治,解放中华儿女,而不是为了手中的权力。
 

    只要有人能够做到这一点,他哪怕把权力让出来都没有关系。
 

    可他哪里能想到,大总统的位子袁世凯还不满足,还想着恢复帝制自己做皇帝。
 

    他带领革命党就是为了推翻清政府,结束不合时宜的帝制,可不是为了让袁世凯当皇帝的。
 

    “载沣对此也是无可奈何,只能辞去摄政王,退隐王府。”
 

    “自此开始,载沣再也不过问政事。”
 

    “其实相比于八旗少壮派中的顽固派,载沣其实是开明派。”
 

    “载沣留过洋,见过世面,知道专制统治无法长久,唯有立宪才有一丝前途。”
 

    “可是在大清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载沣怂了。”
 

    “为了巴结顽固派,他大开历史倒车,结果是一步错,步步错。”
 

    “载沣从风口浪尖脱身后,禁卫军训练大臣良弼又站了出来。”
 

    “他反对议和,反对清帝退位,甚至一度要与袁世凯兵戎相见。”
 

    “袁世凯不方便动手,就找到革命党人彭家珍,借用彭家珍的一腔热血炸死了良弼。”
 

    “良弼之死,对时局影响很大。”
 

    “满清亲贵被吓得不轻,或请假或出走,当天去上朝者寥寥无几。”
 

    “禁卫军听说良弼死了,顿感失去主心骨,也是人心惶惶。”
 

    “为了安抚禁卫军,袁世凯让冯国章担任禁卫军统领。”
 

    “冯国章到任后,善待军官,关爱士卒,让禁卫军重新找到了主心骨。”
 

    “就这样,清政府重金打造的御林军间接被袁世凯收编了。”
 

    “搞定了禁卫军,袁世凯见时机成熟,便发动北洋军将领对隆裕太后实行兵谏。”
 

    载沣君主立宪制说的容易,可真到了自己头上,却是万般不愿意的。
 

    他心中清楚专制统治无法长久,只会导致大清帝国走向灭亡。
 

    他年轻的时候出洋留学,见识过西方的世界,知道西方是什么样子。
 

    欧洲实行君主立宪制,实行共和制度。
 

    也正是因为这种制度,才让欧洲的实力远超大清帝国。
 

    在欧洲仔细了解过君主立宪制后,他也有想过在大清国实行这种制度。
 

    因为他知道,唯有大清国改换制度,才有可能让大清国强大起来,不再遭受西方列强的欺负。
 

    但当他留学完回到大清国,重新成为大清王爷的时候。
 

    看到大清的政局,他又退缩了,绝口不提君主立宪的想法。
 

    因为他非常清楚,想要在大清国施行君主立宪制,必然会遭受到极大的阻拦,根本就不可能实现这一制度。
 

    他哪怕是权倾朝野的摄政王,也无法改变政体,这一点他是知道的。
 

    一旦他提出君主立宪制的想法,原本支持他的顽固派大臣肯定会纷纷倒戈,不再支持他。
 

    到了那个时候,他连自己的权力都保不住,更不用说改变制度了。
 

    “1912年2月4日,段祺瑞率第一军全体将领致电清政府。”
 

    “共和是顺应潮流的好事,北洋军上下都支持共和,谁要是反对共和,北洋军就对他宣战。”
 

    “如果朝廷不同意顺应共和的潮流,那北洋军就要进京以武力相威胁了。”
 

    “此时的大清王朝已基本失去了整个中原汉地,名义上归属大清的也只有东北、西北、西南等少数省份。”
 

    “而绝大多数军队也随着各省的独立脱离了清政府的掌控,地盘可以说是基本没了。”
 

    “算上名义上还效忠清政府的军队也寥寥无几,不要说对付南方的革命党,就是面对袁世凯的北洋六镇也根本不够。”
 

    “死撑下去被人推翻是必然的,如此的话也自然没有什么好下场。”
 

    “倒不如趁着自己手上还有点筹码的时候主动认输,把自己卖个好价钱,得到优厚的退位待遇,这对于当时的清政府来说就是唯一且理智的选择。”
 

    “于是到了1912年2月12日,重压之下的隆裕携六岁的溥仪在养心殿举行了大清的最后一次朝会。”
 

    “朝会期间,隆裕宣布清帝退位,并在逊位诏书上最后一次盖上了皇帝大印,清朝就此灭亡。”
 

    听到清朝灭亡,袁世凯成为中华民国的大总统,晚清时期的老百姓无不欢呼雀跃,激动得跳脚。
 

    尽管他们所处的时代还没有走到这一步,但清朝灭亡的消息还是激励了他们。
 

    因为他们非常清楚,随着武昌起义的成功,清王朝的灭亡已经进入了倒计时。
 

    他们承受清政府的腐朽统治也即将结束,马上就要迎来共和。
 

    为了这一天的到来,他们是苦苦等待,时刻盼望着中华民国取代满清王朝的统治。
 

    得知清政府要灭亡的那一刻,他们老百姓就无时无刻不在盼望着。
 

    他们如今遭受的一切苦难都是清政府施加在他们身上的,唯一推翻清政府才能让他们摆脱这一切。
 

    清朝灭亡的消息不仅振奋着晚清时期的老百姓,那些为之努力奋斗的革命党人也是欣喜若狂。
 

    他们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了推翻清政府,让中华民族走向共和。
 

    现在得知他们的理想最后实现了,此刻他们的革命斗志十分昂扬,让他们信心百倍。
 

    清朝各时期的皇帝无不脸色复杂,要说不悲痛是不可能的。
 

    他们为了让大清传万世之业,不知道做了多少努力,可如今最后的结果却也没有逃过王朝灭亡的诅咒。
 

    尽管他们很早就知道了清王朝的灭亡无法避免,可如今听到清王朝一步步走向灭亡,依旧让他们心里不好受。
 

    至于其他朝代的皇帝,看到皇权专制达到鼎盛的清王朝最终还是难逃灭亡的命运,无不唏嘘不已。
 

    不过他们也从清王朝的灭亡中吸取了经验教训,时刻铭记着闭关锁国的危害。
 

    他们深深的明白,一个王朝要是故步自封,迟早被强大的外敌覆灭。请牢记收藏,网址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找书加书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