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4章 一场乌龙引发的政变(第2页)

 

    “而以夫家的关系来说,光绪的父亲是慈禧老公咸丰的弟弟,光绪就是慈禧的侄子。”
 

    “所以无论从娘家的角度还是从夫家的角度来说,光绪都是慈禧最亲的人。”
 

    “她不跟光绪亲,还能跟谁亲呢”
 

    “她不扶持光绪当皇帝,还能扶持谁来当皇帝呢”
 

    “所以在培养光绪这件事上,慈禧是格外用心的。”
 

    “据史载,光绪进宫后身体不好,肚脐眼经常是湿的,慈禧便天天用纱布给光绪不停的擦。”
 

    “光绪怕打雷,慈禧就天天抱着他睡觉。”
 

    “一旦光绪被雷声惊醒,慈禧便会紧紧抱着光绪,不使他受到惊吓。”
 

    “慈禧当时对光绪的照顾细微到了每顿吃什么,每天穿什么,慈禧都要亲自过问。”
 

    “后来等到光绪长大些,开始读书习字了,慈禧也是手把手的教光绪写字。”
 

    李世民还以为慈禧和光绪一直势同水火,没想到还有这么一段温情的故事。
 

    之前为了变法,慈禧和光绪一直闹得很缰。
 

    可如今看来,慈禧和光绪两人的关系并没有他想象中的那么恶劣,至少慈禧是真心实意的对待过光绪的。
 

    不管是用纱布擦拭肚脐眼,还是抱着怕打雷的光绪睡觉,都足以说明慈禧对光绪的爱丝毫不弱于亲生母亲。
 

    看到两人的感情一开始那么深厚,可后来却闹得形同陌路,他惋惜的摇了摇头。
 

    两人之所以有今天,说到底也是为了权力之争。
 

    只能说在权力面前,亲情都要靠边站。
 

    不过从政治能力方面来说,权力在慈禧手中要比光绪好得多。
 

    他已经见识到了光绪的无能,要是光绪掌权变法维新,对天下老百姓来说,不见得是一件好事。
 

    “经过十多年含辛茹苦的养育,到了1887年,光绪16岁的时候。”
 

    “慈禧也做出了重要决定,为光绪举行亲政典礼,并宣布归政光绪。”
 

    “按照正常程序,慈禧应该在光绪18岁大婚后再宣布归政。”
 

    “所以当慈禧提出这个想法后,大臣们都十分紧张。”
 

    “当时的大清风雨飘摇,没有一个老练成熟的政治家掌舵,国家怎么往前走”
 

    “把国家交给一个十几岁的孩子,这显然不合适。”
 

    “面对大臣们的极力挽留,慈禧只好又训政了两年。”
 

    “但到了1889年,当光绪年满18岁的时候。”
 

    “慈禧坚决交出了大权,跑到颐和园养老去了。”
 

    “只是在养老的同时,每每遇到大事,慈禧都会亲自为光绪把关。”
 

    “等到光绪完全成熟了,就可以把所有的事情都托付给光绪了。”
 

    “由此看来,至少在那个时候,慈禧并不贪恋权力。”
 

    “当然大家可能会认为慈禧当时是迫不得已才交权,可是如果站在慈禧的立场,就能发现慈禧做这个决定是很正常的事情。”
 

    “当时的慈禧已经54岁了,为大清操劳了近30年,也到了退休的年纪。”
 

    “慈禧感到累了,她把权柄交给光绪,自己去养老,这是再正常不过的决定。”
 

    “站在常人的角度来说,慈禧对光绪的抚育之情并不比亲生母亲差。”
 

    “而慈禧也认为光绪就是自己的亲生儿子,把权柄交给儿子很放心。”
 

    “如果剧情就这样发展下去,慈禧就会成为第二个孝庄,前后培养了大清的两代君王,最后功成身退。”
 

    “只可惜孝庄培养的是顺治和康熙,而慈禧培养的却是短命的同治和胡闹的光绪。”
 

    吕后作为一个母亲,我非常理解慈禧的想法。
 

    慈禧把光绪当作亲生儿子一样看待,在光绪大婚后选择把权力交还给光绪。
 

    在她看来,慈禧的这个决定再正常不过了。
 

    毕竟把权力还给儿子,自己去安享晚年,这是每一个太后最为淳朴的想法。
 

    慈禧如此,她也同样如此。
 

    自己的盈儿登基后,她的选择和慈禧一样,也想着安享晚年。
 

    她原本想着一步一步把权力归还给儿子,毕竟大汉还需要靠她维持稳定,不可能一下子把所有的权力还给儿子。
 

    等儿子慢慢熟悉政务后,可以很好的驾驭朝堂,她再把剩下的权力陆续还给儿子。
 

    她的这一选择和慈禧的一样,从来没有想过一直把持着权力不放手。
 

    可无奈的是,她的盈儿和光绪一样不争气,根本就不能稳住朝堂。
 

    所以自始至终,她都理解慈禧的想法,可以说是感同身受。
 

    “光绪的生平可以用八个字来总结,热血青年,志大才疏。”
 

    “甲午开战之前,光绪坚决主战。”
 

    “但光绪并不知道中日之间战力的差距,也不知道当时的清军大多疏于操练,战力与完成近代化改造的日军早就不在一个层次上了。”
 

    “开战以后,光绪几乎每天都翻看圣武记,希望从中能找到打仗的灵感。”
 

    “而圣武记主要记述的是康熙乾隆时代的战争,以康熙乾隆时期的军事思想来指导一场近代化战争,这哪有不败的道理”
 

    “甲午战败后,光绪才算是清醒了一些,认识到大清原有体制的不足,便萌生了变法的打算。”
 

    “对此,慈禧是支持的,并没有过多的阻拦。”
 

    “实际上,如果没有慈禧的同意和支持,戊戌变法根本就无法进行。”
 

    “可是光绪颁布定国是诏,宣布变法后,他糟糕的政治水平以及无法掌控大局的能力很快又显露了出来。”
 

    “比如说光绪当时打算精简机构,任用新人、裁剪绿营、废八股、兴西学。”
 

    “但光绪又急功尽利,恨不得一下子就把旧体制全部打碎,让大清马上实行新法,旧貌换新颜,这完全是违背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光绪在搞不定既得利益阶层的情况下,要裁撤近万人,还选择信任杨锐、谭嗣同、康有为等维新派新人。”
 

    “这就等于把自己架在火上烤,成了众矢之地。”
 

    “所以新政实施没几天,各种不满和反对的声音便铺天盖地。”
 

    “守旧派不能容忍变法运动的开展,纷纷上书慈禧要求杀了康有为,庆亲王跑到颐和园跪请慈禧垂帘听政。”
 

    “见政局被搞得一团糟,慈禧为了稳定,只得连下三谕,要求光绪交出一二品大员的人事任免和京津地区的军政大权。”
 

    “这时候光绪怂了,他又像甲午战争时那样,事前信心满满,稍遇挫折后很快就泄气,不知该如何是好。”
 

    “作为一个改革者,光绪缺少改革家的坚韧气质,更缺少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武则天这就怪不得慈禧了,儿子能力不行,也就只能依靠慈禧住持大局了。
 

    她最清楚不过,想要变法改革,必然会遇到既得利益集团的强烈阻扰。
 

    这个时候就非常考验统治者的政治能力,该怎么通过打压拉拢大臣来推进变法,这需要极强的政治手段。
 

    可显然,光绪并不具备这种执政能力,反而弄得一团糟。
 

    这个时候为了大局的稳定,就必须让政治能力成熟老练的慈禧出来稳定局面了。
 

    说来说去,也不能怪慈禧抓着权力不放,实在是光绪不争气啊
 

    就正如她的几个儿子,哪怕扶持上了皇位,也没有能力解决朝政问题,她也是不得不出来住持局面。
 

    她也想把权力交还给李唐王朝,可无奈几个儿子不争气,没有当皇上的能力。
 

    为了江山社稷,为了天下老百姓,她也就只能自己上了。
 

    “见光绪没了雄心壮志,南海圣人康有为便粉末登场了。”
 

    “戊戌变法之初,康有为鼓动维新派排斥李鸿章。”
 

    “直立总督荣禄担心这样会增加变法阻力,便旁敲侧击的劝光绪谨慎行事。”
 

    “康有为听说后跑去跟荣禄说,推行变法其实很简单,杀几个朝廷大员就搞成了。”
 

    “原本支持变法的朝廷大员就不多,康有为如此嚣张的行事作风和言论,把本来还支持光绪的几个大臣也得罪了。”
 

    “由此看来,康有为只是一个急于求成但是毫无政治智慧的政治投机者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