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袁崇焕(第2页)

 

    “听闻崇祯杀了袁崇焕后,皇太极大喜过望,后金也于1636年改国号为清,不久又在受降的明朝边军中获得红夷大炮的技术,实力不断增强,与明朝分庭抗力。”
 

    崇祯朕怎么感觉截获的书信像是满清栽赃陷害的,中了满清的圈套。
 

    现在他站在旁观者角度,一下子就发现了其他的问题所在。
 

    有袁崇焕在,满清只能龟缩关外,休想踏入山海关一步。
 

    而且怎么可能那么巧合,袁崇焕给满清的书信就被明军截获了,这一看就是满清故意的。
 

    所谓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身处局中,看不清形势的话,确实容易中了敌人的诡计。
 

    既然如今已经识破诡计,那他就不可能再犯错了,袁崇焕是对付满清的一张王牌,不能轻易折损。
 

    如今的袁崇焕还在山海关驻守,他担心袁崇焕因为主播的话生出异心,当即就书信一封送去山海关,让袁崇焕安心驻守山海关。
 

    袁崇焕老夫就这么死了如此明显的离间计,陛下怎么会听信谣言呢
 

    看到自己悲惨的结局,他顿时心生胆寒,一脸死寂之色。
 

    他要是和金兵战斗的过程中战死了,那他无话可说,也就认了,没什么好遗憾的。
 

    可他死于阴谋诡计,而且还是凌迟处决,这就让他有些不能接受了。
 

    他为了大明江山兢兢业业,驻守山海关,不让金兵进犯,不知立下了多少功劳,可最后陛下听信谣言就要把他凌迟处死,他此刻感到心寒。
 

    他希望陛下能够明辨是非,不要被敌人的诡计蒙蔽双眼。
 

    要是陛下一意孤行,非要对他不利的话,那他也只能投靠后金了。
 

    “在政治上,可以说崇祯确实是明朝所有皇帝中为数不多的勤政皇帝,有中兴明朝的潜质,但他却并未解决民生问题。”
 

    “崇祯年间,小冰河期进入较为严重的阶段,导致灾荒频繁,粮食欠收,而土地赋税却依旧不减。”
 

    “再加上土地兼并严重,金蒙时常窜入关内劫掠,以及山贼、乱军也加入其中,不断扰乱剿匪环境等一系列问题,导致北方农民流离失所,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明末农民战争的序幕也被拉开。”
 

    崇祯农民起义的问题可以不用担心,朕有了土豆和红薯,不出五年,就可以让大明各地的老百姓种植土豆和红薯,到了那个时候,人人都能吃饱饭,想必就没有人造反了。
 

    高产主粮种子,尤其是土豆和红薯,已经陆续送到京师。
 

    再过几天,主粮种子就可以到齐了。
 

    到时候,他会在皇庄进行栽种,培育出更多的土豆和红薯。
 

    时间完全足够,完全来得及,不用担心。
 

    有了高产主粮种子,他已经丝毫不担心农民造反问题。
 

    现在的农民造反只是小问题,以大明目前的情况还可以应对。
 

    只要再坚持年,等全国的土豆红薯大丰收,一切都不成问题。
 

    “1628年,陕西爆发王二起义,他们杀死知县公然造反。”
 

    “崇祯帝得知后大怒,立刻命洪承畴、卢象升、孙传庭三人互为犄角,剿灭农民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