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婴儿开始吃瓜成圣菠萝绝不是凤梨

第184章 琅琊城【5200 求订阅】

 李知行接过炎安帝递过来的情报,只是看了两眼就躬身道:“陛下,这是对臣的污蔑,臣没有做过这样的事情。” 

 李知行在说这些的时候,语气沉稳没有丝毫的慌张。 

 显然对于这样的事情,李知行都已经见怪不怪了。 

 事实上李知行也的确对于这种事情见怪不怪了。 

 实在是因为这样的事情,李知行每日里要面对的太多了。 

 各种五花八门的手段那真的是让李知行开了眼。 

 不过好在李知行对这种事情早有准备,知道自己要做事就必然会被各方掰开了审视。 

 因此哪怕各种栽赃陷害再多,李知行也能坦然自若了。 

 炎安帝此刻却是笑意盈盈:“李相我自然知道这是污蔑,我让你来也不是让你看这个的,你觉得朕会无聊的相信这些污蔑吗?” 

 李知行也觉得炎安帝不会如此无聊。 

 李知行与炎安帝可算是琴瑟和鸣的一对君臣。 

 两人之间彼此信任。 

 不管外界有多少的攻讦和污蔑,炎安帝都给李知行绝对的信任,让李知行放手去做。 

 李知行同样也全力以赴的去辅佐炎安帝。 

 就如同今日的事情,正常来说,炎安帝根本就不会特意招李知行过来的。 

 “李相你继续往后看,看完之后,朕这里还有一封,相信李相会有兴趣的。” 

 李知行耐着性子,继续往后看。 

 当看到自己孙子李众,到了劝学城之后,李知行顿时紧张了起来。 

 让李知行更加紧张的是,这一封加急的奏折就到这里戛然而止了。 

 “陛下后面的呢。”李知行紧张的看向了炎安帝。 

 李知行不紧张自己,可是他却紧张自己的孙子。 

 炎安帝看着李知行紧张的样子,不由笑着调侃道:“李相你面对潮涌般的攻击都不会皱一下眉,怎么到了自己孙子这里就如此不淡定了。” 

 炎安帝虽然在调侃,不过还是让身边的伴伴,将后面的奏折拿给了李知行。 

 李知行接过了奏折之后,就快速的看了过去。 

 看到后面李知行紧张的情绪尽数消失,嘴角和脸上都洋溢着藏不住的笑容。 

 炎安帝看着脸上都笑出褶子的李知行,也在一旁感慨道:“李相你真的是生了一个好孙子。” 

 “武道天赋出众,道法天赋出众,就连文采都是如此斐然。” 

 “最关键的是为人还如此的谦虚与低调。” 

 “写给劝学城的那四句名言,应该不是什么张载写的吧?” 

 李知行听了炎安帝的话,道:“这个老臣实在不知。” 

 炎安帝笑道:“李众虽然谦虚,可是能写出那样名句的人,又怎么可能是籍籍无名之辈。” 

 “李相你也算是见识广博,你可听过张载这样一位大儒?” 

 李知行摇摇头,道:“老臣没听过。” 

 炎安帝笑道:“所以就是了。” 

 其实李知行也是更加偏向于,这是李众自己写出来的名句。 

 道理跟炎安帝的道理一样。 

 李知行是真的没听过,张载这样一位大儒。 

 能写下这样名句的人,必然是大儒无疑。 

 可是李知行完全没有听说过。 

 “至于那写给劝学府衙的楹联,我打算在全国推广。” 

 “大炎以后所有的官府,都必须要挂上这个楹联,让所有为官者都能时刻看到,时时警醒自己。” 

 对于这一点,李知行并没有因为这是自己孙子写的就反对。 

 恰恰相反,李知行自己都觉得,李众这一副楹联写的实在是太妙了。 

 字字发人深省,同时又通俗易懂。 

 让自己写的话,自己肯定是写不出来的。 

 对于这样的一个孙子,李知行真的是骄傲无比。 

 “李相你真的是教了一个好孙子,别的不说就那四句名言就够名垂青史了,那一副楹联绝对可以流芳百世。” 

 说到激动处,炎安帝兴奋的表示道:“李相说实话,当初让李众去当这个钦差御史,我真的没指望李众这一路能够做什么。” 

 “现在看来是朕不该小瞧了这个孩子,这个孩子才出去几天,就给朕带来了太多的惊喜,替朕,替大炎解决了太多可能动摇国本的大事。” 

 “先是过江城,然后是不老城,再是劝学城,李众给我的惊喜实在是太大了。” 

 “那过江城的河伯,如果不是李众发现并且解决了,还发现了香火有毒这件事情,到时候真的说不准会发生什么事情。” 

 “不老城那边更是解决了万寿道宫最大的麻烦,直接帮助万寿道宫多了一个一品,同时还打通了一品的路径。” 

 “这等于是给大炎,新增了一大块的战力。” 

 “劝学城这里更是险些动摇儒家根本。” 

 “朕的这个小钦差大人,真的是朕的福星。 

 朕决定把这个钦差之位变成李众的固定职位,以后李众去哪儿都可以一直用这个钦差之位。” 

 李知行这个时候却是冷静的在一旁提醒,道:“陛下此事不合规矩,不能开这样的先河。” 

 被李知行提醒的炎安帝,倒是冷静了下来。 

 炎安帝看着冷静、理性又沉稳的李知行,不由摇头道:“李相,你还真的是什么时候都是如此的冷静、理智。” 

 李知行恭敬说道:“陛下说过让臣做陛下的一面镜子。” 

 “对,对。李相就是朕的一面镜子,一面可以反映朕真实样子的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