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三章 拖徐良下水

朝堂上,几起案件。

东城巡御史刘年已经被削官。此人投效王振麾下,被都察院佥都御史提告,于康关键时刻推了一把。

但即便如此,刘年仍有起复的可能。

也不知为何,于康心中,总觉得刘年此人,该让他彻底离开朝堂。

这种对危险的预判,已经多次让于康化险为夷。

这次,刘年给他的感觉,便是如此。

此人极度隐忍,今日朝堂只是极怕失去,才犯了蠢。

于康心中这样想,他从不小瞧任何一人。

当时在城门口,一句戏言,后来引发舆情,让此人官声扫地。

后来他对父亲所做种种,便能看出,此人是个睚眦必报的性子。

若他以后有机会重回官场,必定会有数不尽的麻烦寻上于康,而且有王振撑腰,危险大大增加。

于康心中暗想:此人留不得。

……

另有圈禁工匠私用的案子,内阁和顺天府如今都已经盯的很紧。

今日又有陛下下旨,三法司共审,五府六部、和内廷协审,此事这么多双眼睛盯着,于康心中已有定计,就此撤出。

此案是他一手推动,好在只有杨士奇一人知道内情。

此时撤出,再好不过,也不会暴露底牌。

……

这些事,只在他脑中浅浅过滤一遍,接下来如何做,他心中就已经有了决断。

反倒是今日所有人都极其看重的,勾连瓦剌使团走私案。今日陛下反倒只字未提。

此案交给哪个衙门来办,也一直未有旨意下达。

本来此案牵涉广,又不易大肆宣扬,交给锦衣卫来办再合适不过。

加之昨日,明旨升了徐良和于康的官。

此案本就是二人寻踪索迹,才拿到实证,于情于理,交给北镇抚司最合适不过。

奈何昨日下旨,一句暂理北镇抚事,就生出了诸多变数。

于康心里感叹,这位皇帝陛下,在某些紧要时刻,总会走出一步奇奇怪怪的棋招。

让人实在摸不清,他究竟想做什么?

想起太皇太后的信笺,那时陛下旨意还未下达,太皇太后便早有先见之明,猜出此案会有变数,这才让于康私下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