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正统六年初勒愚驴
第八十七章 好大一顶帽子(第2页)
连这些人都如此。
难道去指望一个身处禁宫,都没接触过外面世界,市井生活的天潢贵胄,去共情这些小民?
杨士奇官场历事数十年,之前竟以自己内心揣测圣心,觉得陛下心怀仁慈,只是被阉宦循循善诱所蛊惑。当血淋淋的事实摆在眼前时,必定不会无动于衷。
他一直认为,陛下只是不知道,而不是无动于衷。
刚刚一切,他无需再看,只单单陛下让锦衣卫接手这事,到后来又改主意。这绝不是陛下不知情,被王振蛊惑糊弄。
而是自始至终,如于康之前说的那样,陛下对此事其实并不那么放在心上。
杨士奇心中萧索,转头看杨溥时,发现这位共事多年的老友,竟也如他一般,甚至更甚。
想起于康那晚和他高谈阔论,分析的句句在理,丝丝入扣。
他深愧当时自己对待这些阔论的态度。
「看来真的是老了啊!幸得老夫垂暮之年,竟结识到这样一位少年。于廷益啊于廷益!老夫没有看错你,也只有你,才能教养出这样的人物。老夫身躯朽败,所思也早已陈旧腐坏。以后多的不能做,但以这副残躯,拼死也会护着你父子二人性命。」
想到此处,杨士奇身躯慢慢挺直了一些。
他抬眼再看金台御帷上,这位先皇托付的少年皇帝,心中最后那一丝希望之火,也终于渐渐熄灭。
知道一味规劝是无用的。
自古相权和皇权天生对立,却又相辅相成。
本朝自太祖废相,便再也无有约束皇权之职位。
内阁无其名,但身为百官衙门总魁,是该担起正朝堂风气,约束内宦烂为的担子了。
“陛下!”
杨士奇高喊一声。
这一声,从一个岁近耄耋的老人口中喊出,本就已经让人惊讶,但语气中那股威严,却实属让人更加陌生。
所有人都心头震动,包括金台御帷上那两位。
“此案交由三法司合情合理,但血书与名单上所列官员名单,如今还在朝堂之上的,就有数位。按照大明律,他们戴罪之身,不宜站在朝堂,请陛下将他们下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