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8章 三弟如愿 黄埔少将图书馆(第2页)

 后来承包到户分田单干之后,还给他分了二亩薄田呢。其实,七爷爷当时回到村里的时候,也才40多岁,完全是可以再娶的,只是以他的这个身份不太容易罢了,更主要的是他根本没有这个心思。一开始他尚能自食其力,慢慢的年纪大了之后,就跟着一个侄子一起生活了。

 在我的印象里,他一年四季都带着帽子,冬天棉帽,夏天礼帽,整个人收拾的清清爽爽,干干净净的,嘴巴上留着一缕长长的花白胡须,慈眉善目,村里人也都很尊敬他。自从回到村里之后,他首先就做了两件事:

 第一,就是他家里房子的东厢房改成了公共图书馆,对周围十里八村的人都免费,书都是他自己的,因为从他太爷爷开始就是乡绅,读书人,所以家里有整整两间房子的书,全都是那种线装的,竖着排版的书,当然了,都是繁体字,后来他也利用国家给他的补助又买了一批新书充实图书馆。

 这本是好意,要是搁在现在,那肯定是要上报,上电视的,可是在那个穷苦的年代,人们连吃饱饭都还成问题呢,那请问谁还有兴趣和精力去看书呢。而且,他的这些书在那十年期间差一点还成了他的罪证,要不是他以前的一个早早起义了的手下做了我们县的县长,恐怕早就被付之一炬了。

 第二,自从他返乡居住之后,三四十年如一日,风雨无阻,每天凌晨准时在村口桥头的一块小黑板上写上当天的天气预报。

 要知道,那个时候能拥有一台收音机是多么奢侈的一件事啊,首先,我们村里还没有通电呢。关于通电这件事,我记得特别清楚,现在想起来,应该是我人生当中最早的记忆了。那还是1980年的夏天,我已经三岁了,跟在大哥身后一起去村里大队部领了一个5瓦的灯泡回来,当天晚上来电的时候,全村各家各户都暴发出了一阵又一阵的巨大声浪,那高兴劲简直就平时像过年似的,这件事可谓是我人生记忆中最早的几个片段之一,一直到现在还都让我记忆犹新,恍如昨天,我拉着大哥的手,他一路上对我说着这个,说着那个。

 再说回到天气预报的事,这个每天准时出现的天气预报确实对村民们是起了大作用的,慢慢的,很多村民每天早上起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先去村口看看今天的天气预报,根据天气情况去安排自己今天的农活,提前做好准备。说实话,那时候的我们都很小,对天气预报并不感兴趣,只是觉得他的行书写的特别漂亮,心里就想着,要是有一天,自己也能写出这么一手好字就好了。

 自从家家户户通了电之后,公社便给每家每户的房檐底下安装了一个话匣子,就是广播,以前只有在大队部才有一个大喇叭。这样子,每天早上6点半到8点,中午11点半到13点半,晚上5点半到8点,话匣子就会准时响起,而每天中午的12点到12点半则会准时播放评书,也就是我们一带广为人知的特色-大鼓评书。

 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我第一次在话匣子里听到了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更关键的是我还听明白了,自此便一发不可收拾地迷上了三国,每天都要准时地,乖乖地,早早地蹲到话匣子下面,认认真真地竖起耳朵听,不肯放过任何一个字和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