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1章 试试再说
“你……”张其金心中的愤怒如熊熊烈火般燃烧,刚欲出口反驳,却被刘赫杰冰冷的眼神硬生生地堵了回去。
“张兄,无需多言,速速前往,再耽搁可就错失良机了。”刘赫杰的语气中带着不容置疑的强硬。
张其金无奈,即刻转身离去,脚步沉重而又带着几分不甘。他悄然潜入道路旁的草丛之中,茂密的草丛如同天然的掩护,将他的身形隐伏起来。此刻,他的内心恰似翻涌的怒海,愤怒的波涛层层叠叠,每一道都冲击着他的理智。
这个刘赫杰,竟如此狠心地将赵泽斌当作炮灰。赵泽斌对刘赫杰那般敬重有加,平日里鞍前马后,言听计从,可刘赫杰适才所言,实在是令人心寒。
在刘赫杰眼中,人命究竟算什么?难道如同那荒野间微不足道的草芥,随意践踏,毫不怜惜?他连自己的老友都能这般无情地出卖,用作抵挡危险的棋子,那么自己作为他的盟友,日后岂不是更有可能被他残忍地抛弃,在关键时刻被弃如敝履?
王阳明忽地幽幽一叹,那叹息声仿若穿越了悠悠岁月,带着无尽的感慨道:“这刘赫杰,其性情与当年的刘伯温,倒真有几分神似。”
“导师,我想请教,刘赫杰此番行径,与他的先祖刘伯温可有相似之处?”张其金强压下内心的波澜,向王阳明问道,此刻他急需从历史的对照中,探寻刘赫杰的行事逻辑。
王阳明长叹一声,缓缓开口,娓娓道来:“首先,必须澄清一个事实,真实的历史中,刘伯温远非传说中那般神乎其神。他并无超自然之力,史籍里记载的‘西湖望云’之事,说刘伯温在投身朱元璋之前,便察觉南京有所谓的‘天子气’,这无疑是荒诞不经的无稽之谈。真实的情形正如刘伯温在《郁离子》中所讲,要‘稽考先王之典,商度救时之政,明法度,肄礼乐,以待王者之兴’。在众多群雄之中,朱元璋能够礼贤下士,显露出强烈的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尤其可贵的是,他并非只知破坏,更怀有建设的热忱,这对于刘伯温这样的知识分子而言,才具备了无与伦比的吸引力。而谈及功勋,刘伯温的功劳实则并非那般显着。1360年至1363年9月,他担任朱元璋的随军参谋,其中还有长达半年多的时间是回家守孝,实际上真正随军的时长勉强接近两年,也不过是朱元璋众多随军参谋中的一员,甚至连个正式官衔都没有。至于说刘伯温制定了平定陈友谅、张士诚的宏伟计策,这也颇为牵强,就拿鄱阳湖一战来说,朱元璋曾在指挥船上被敌军重重围困,倘若刘伯温真能料事如神,又怎会让朱元璋陷入这般巨大的险境呢?再说到修建北天枢城之类的事情,实际上朱棣定都Bj之时,刘伯温已然离世多年,所以根本无从说起。”
由于刘伯温实际功劳有限,因此在明洪武三年,也就是1370年,朱元璋大肆分封功臣,封公者六人,封侯者二十八人,其中并没有刘伯温的名字,后来他也只是被封了个有名无实的“诚意伯”。
那么,为何刘伯温在历史上却声名远扬呢?实际上,这源于朱元璋的一种政治需求。
众所周知,朱元璋出身极为卑微,即便称帝之后,对此依旧难以释怀。为了彰显自己乃是顺应天意的真龙天子,朱元璋曾编造了大量个人神话,比如说,他曾宣称自己受到道教天神的指点,获赠“绛衣、冠履、宝剑”等神物,故而理应得天下。
“轰隆!”
正说着,一声震耳欲聋的爆炸声骤然从前方三百多米外传来。那声响仿若天边炸响的惊雷,滚滚而来,带着排山倒海的气势。
音波如汹涌的潮水般向四周扩散,地面的泥土与尘埃冲天而起,好似要冲破天际,遮天蔽日。一时间,眼前的世界仿若被一层厚厚的烟尘所笼罩,混沌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