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1章 所向无敌,横扫一切(第2页)

 况且,这八千骑兵,也不全部都是弓骑兵,这里面,还有三千强弩手,每人手中拿的,还是早已失传的连弩。 

 借助了机械的弩箭,在马背上操作的时候,可就比弓箭要简单多了,而且射程也更远。 

 段熲这次带的连弩,属于那种手枪式连弩,机括里面一共装有十支箭矢,射出一支后下面的一支箭矢就会自动上来。 

 所以,三千连弩手,根本就不需要装填弩箭,因为足足十波弩箭的疯狂射击,足够让他们杀到草原联军,中军位置的前面。 

 “兵者,诡道也。” 

 《孙子兵法》里这句话,不知耽误了多少,一些只知道之乎者也的人。 

 一说到兵法,在大多数人的内心之中,他们瞬间做出的反应就是用“计”,想办法用最少的代价击败敌人。 

 比如,华夏历史上,那些流传下来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着名战役。 

 赤壁之战,周瑜五万人外加刘备的三万援军,打败了曹操二十万余人,为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淝水之战,前军先锋大将谢玄用八万兵力,把苻坚九十七万大军打得是落花流水,追到洛阳时,苻坚的九十七万人,就剩下十多万人了。 

 很多人会说了,看这用兵之计使得好不好,可是关乎几十万人的生死。 

 其实,很多人都理解错了,这可以先从《孙子兵法》,书中的一句话讲起。 

 就是上面提到的,“兵者,诡道也”。 

 全句翻译过来就是,用兵之道在于千变万化,出其不意。 

 这句话一出,可是使许多人理解错误了,因为大部分人的理解就是用兵,要在于计谋,要多使用诡诈之术。 

 其实这完全错了,因为《孙子兵法》里的计,并不是人们理解的那个计谋的意思,而是要综合各种已掌握信息,估计出大概的胜率。 

 也就是说,真正的意思是“计算”。 

 孙子的本意也并不是,鼓励领军将领多用计谋,用小聪明兵行险招,以弱胜强,而是说,要在开战前多计算,用概率分析定胜负。 

 赢面大就打;赢面小就不要劳民伤财了。 

 白起就是领悟出了,孙子兵法其中的精华,邯郸之战,就是清楚的写照,他之所以不愿意出战,就是知道,这是一场必败之战,何必劳民伤财呢。 

 所以说,战争的道理,把这看明白后会发现很简单,并没有人想象的那么复杂,如果真复杂,也只是在操作上,在把握时机上,在部署调遣上…… 

 就拿这一场大战来说,段熲在事先就安排好了策略,始终将这八千精骑当作自己最后一张牌,保留到了最后。 

 当然,如果中间真的出现了问题,段熲也有应对之策,那么接下来,就是汉军要成为,真正占据优势的一方了。 

 “投枪,准备!” 

 眼看着即将冲入敌阵之中,段熲没有命令弓弩手继续射击,因为近战不是弓弩的优势,而是标枪的优势。 

 这下子,够石勒他们,好好喝上一壶了,一想到这里,段熲面具下面那张严肃的面色之中,顿时露出了一丝戏虐。 

 由于弩箭的锻造,要比弓箭更加消耗钱财,所以哪怕是段熲当作底牌的八千骑兵,也只是装备三千连弩罢了。 

 这三千连弩,只要将他们推到中军之前,就已经算是圆满完成了任务,接下来,就是几十步最有优势的标枪了。 

 段熲手下的这八千骑兵,不只是每人配备了一把投枪,而是每人三把标枪,而这就已经足够了,毕竟以骑兵的冲锋速度,在短兵相交之前,本就不会允许他们进行太多的攻击。 

 投枪这种锋利的投掷武器,往往都是在他们接近敌人的时候,猛然朝他们投出。 

 虽然标枪的速度,慢于用机括发射出来的弩矢,亦或是用弓弦发来的箭矢,但是,它也有不可忽视的优点,那就是其重量大,又是在近处进行投掷。 

 在这样的情况下,标枪的准确度和破坏性,都是不容小视的,尤其是,当标枪投射出去后,会给敌军的心理,会造成强大而又恐怖的震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