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2章 调味品与霸主国(第2页)

 齐国坐拥海盐之利,管仲时代也是靠鱼盐之利发家,把小白捧上霸主之位。

 《管子·轻重甲篇》记载:齐有渠展之盐。

 同篇又记载:齐国食盐“粜之梁、赵、宋、 卫、濮阳,彼尽馈食之也”,可见齐国盐业的盛状。

 不但自己够用,还能出口换外汇,中原诸国都仰仗齐国的盐。

 晋国虽然不靠海,但是坐拥池盐之便。

 《山海经·北山经》记载:又南三百里,曰景山,南望盐贩之泽。

 郭璞注盐贩之泽“即盐池也”,也就是运城地区的河东盐池。

 《戎生编钟》与《晋姜鼎》均记载有“卤积”,反映了晋国盐业的发展。

 秦国更不用说了。

 甘肃、青海交界之处有众多盐湖, 最着名者如青海察尔汗盐湖、茶卡盐湖等。

 这些地方,都是秦国的势力范围。

 秦国吞并西戎、拓地千里,获得不光是人口、牲畜,还有这众多的盐湖。

 在古代,盐就是钱。

 很多钱买不到的货物,盐可以换到。

 这些盐湖也成为秦国财政的补充,令秦国有足够的军费。

 仔细观察,燕国、齐国、秦国,以及三晋分家的赵魏韩,其地盘上都是产盐的,而且是大量产盐。

 这几个国家能从上百个国家中脱颖而出,成为战国七雄,其中多多少少仰仗了盐业的财富。

 楚国就拉垮了。

 在没有吞并吴越之前,楚国是一个内陆国。

 没有海盐的便利,有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池盐、井盐。

 楚国一度很惆怅。

 如果是小国也就算了,买一点就是。

 问题,楚国是大国,全靠买的话得多少钱?

 很多时候,大国伐交,一旦关系交恶,买不来盐怎么办?

 还有一个问题,楚国交通不便,盐的运输很困难。

 再加上楚国地处南方,湿热多雨,这种气候既不利于盐的生产,又不利于盐的运输。

 所以,楚国一直很渴望“出海口”。

 不是为了大航海,单纯就是为了海盐。

 丹阳百姓虽然没什么大眼界、大格局,但他们都明白盐的利润。

 “咕咚!”

 又是一群“咕咚”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