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7章 文风昌盛之地(第2页)

 “这……”

 岳川淡淡一笑,“小法术,不值一提。”

 随即,岳川拿出煤油灯、火耗子等物放在屋中的桌案上。

 “你不是要写请柬,邀请琅琊各大家族吗?现在可以开始了。”

 王竞择再看向桌案时,上面已经摆好了笔墨纸砚。

 “老师,您既然有这些神奇的手段,为什么一路上从不显露呢?”

 “哈哈,时机未到!时机未到!”

 “现在时机到了吗?”

 “到了!到了!”

 岳川之前没想好怎么攻略琅琊,而现在想好了。

 在五胡乱华之前,华夏有很多文风昌盛的地方。

 比如琅琊。

 再比如颍川。

 都说曹魏猛将如云、谋士如雨,这其中固然有曹老板眼光独到,善于发掘人才,更重要的是曹老板坐拥颍川,顶尖的读书人、中庸的读书人、普通的读书人。

 各种层次的文人一抓一大把,根本不愁无人可用。

 类似琅琊、颍川的地方还有很多,比如陈留、弘农等。

 这些地方都有传世的书香门第。

 但是五胡乱华之后,衣冠南渡,这些地方的人集体迁徙到江南。

 从此,琅琊、颍川等北方文风昌盛之地一蹶不振。

 倒是江南变得文风昌盛。

 到了明朝,还闹出南榜北榜的事情。

 这件事在整个科举历史上都是比较罕见的。

 朱元璋时一次科举,共录取了五十一个人,这本来没什么,可是五十一人全部都是南方人。

 北方的举子心中不满了,因为北方无一人上榜,而主考官刘三吾就是南方人,就说这场考试有徇私舞弊。

 这件事闹到老朱面前。

 朱元璋可是杀人如麻的狠人。

 于是,负责此次科举的所有官员被处死,七十八岁高龄的主考官也被流放。

 最惨的还是状元郎。

 此人凭真才实学考上的,然而才当了二十天状元就死了,还是车裂。

 你说冤不冤?

 朱元璋也认识到了南北考生的差距,便施行南榜北榜,因此这件事又被称为“南北榜案”。

 岳川上辈子的世界里,也有类似的事情。

 比如,全国高考的考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