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7章 心理学(第3页)
受达尔文进化论影响,威廉·詹姆斯、约翰·杜威、詹姆斯·安吉尔、哈维·卡尔等人强调心理的适应功能,反对把意识分解为感觉、情感多个元素,主张意识是一个连续的整体,强调研究意识对环境的动态作用,创建了机能主义心理学。
二十世纪初,灯塔国心理学家约翰·华生发表了《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一文,标志着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正式诞生。
华生主张心理学应该摒弃意识、意象等主观的概念,只研究可观察的行为,认为心理学的研究目的是预测和控制行为。他提出了着名的“刺激-反应”(s-r)公式,认为行为是由刺激引起的反应,强调环境对行为的塑造作用,否定遗传和本能的重要性。
一九四三年,灯塔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类五大需求分别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五大需求按优先顺序排列成金字塔结构,强调个体在满足低层次需求后才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需求逐层递进,但并非绝对严格,也有少部分人在生理需求困难的情况下,依然坚持更高层次的理想追求,尽管如此,这套理论对于大多数人,在大多数情况下仍然适用。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自提出后,经历了不断的发展和修正,影响了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和社会工作等多个领域,促使人们更深入地理解动机和需求的层次性。为理解人类的行为和心理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框架,推动了心理学从关注心理问题向关注人类幸福和成长的方向转变,从而诞生了人本主义心理学。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随着计算机的发明,人们以控制论、信息论、语言学为基础,将计算机科学与心理学相结合,探索研究让计算机产生智能的方法,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衍生出了认知心理学。
在心理学研究对象上,行为主义心理学主张研究外显的、可观察的行为,而不管内部的心理过程;认知心理学则把研究重点转移到了内部心理过程。在研究方法上,行为主义强调严格的实验室方法,排斥一切主观经验的报告;认知心理学则既重视实验室实验,也重视主观经验的报告。
认知心理学的一个基本观点是用计算机来类比人的内部心理过程,通过研究人的五官感知、记忆存储和回忆检索过程、学习机制、推理和问题解决机制、注意力分配机制等问题,来探索人的心理过程。
到了最近几十年,随着科技的进步,多学科融合发展成为趋势,认知心理学和以脑科学为基础的生物心理学,进化心理学逐渐成为心理学主流研究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