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变曾经心动Zzz

第1385章 中微子(第3页)

 他知道铅板可以屏蔽原子大部分辐射,只要铅板够厚,什么阿尔法射线,贝塔射线,伽玛射线都能挡住。

 阿尔法射线发射的是氦 - 4 原子核,贝塔射线发射的是高能电子,伽玛射线发射的是高能光子,这些都可以被屏蔽掉。

 有一种比电子更小的粒子是中微子,却可以无视大部分阻隔,别说是铅板,据说整个地球都可以穿透。

 原子核中的质子转变为中子,或者中子转换为质子,就会释放带正电荷的反电子,或者带负电荷的电子,这就是所谓的贝塔衰变,衰变释放的电子流就是贝塔射线,与此同时,还会释放出中微子或者反中微子。

 中微子不带电荷,质量比电子还轻上亿倍,体积据说不足电子的百亿分之一,几乎不与其他粒子发生反应。

 强核力,电磁力对中微子都无效,因为极小的质量,引力对中微子的作用也可以忽略不计,只有作用距离极小的弱核力才能起作用。

 一个原子内部对中微子来说,几乎等同于一个人对比整个太阳系,太阳是原子核,九大行星是电子,中微子差不多相当于一个人,那是何等空旷的体验。

 科学家可以仅凭现在的仪器和物理公式就能算到中微子的存在,哪怕曾凡的感应能力可以深入原子内部,随意剥离原子核中的质子和中子,也不能完全感应到电子的形态,更别说比电子还小那么多的中微子了。

 因为中微子的这些特性,让探测中微子变得极其艰难,需要超强的屏蔽环境,通常要数千米的岩体内部,才能屏蔽大部分外来干涉,这样的地方,只有中微子才能穿透进去。

 曾凡怀疑他和能量球的超距离感应可能与中微子有关系,甚至他的感应能力可能都与中微子有关。

 电磁波的载体光子尽管速度更快,可是更容易受到各种干扰,也很难穿透那么厚的屏蔽层,在人类已知的粒子中,只有中微子与他的感应能力最接近。

 以前,曾凡这种猜测没办法去验证,只能想想而已。

 时空位移的发现,开拓了曾凡的思路,也让他有了新的能力,他觉得可以自己创造一个理想的屏蔽环境,测试自己的感应能力,或许还有可能产生新的突破。

 为此,曾凡来到了人烟稀少的昆仑山深处,打算在山体内部弄一个全封闭的空间出来,进行自己的感应能力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