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在1977狸猫换银子

第420章 有舍有得(第2页)


 所以根本不用想,报这所学校就对了。


 鉴于这所学校只在江南省计划招“1个”对外贸易专业的学生,陈凡便打算让她选择接受学校和专业调剂。


 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万一要是有个本省的外贸系统大佬家的子弟,也勤学苦读了呢?


 所以说还是保险一点好。


 最不济还能调整去北大的经济系。


 毕竟,北大还行。


 最后一个杨菊,由于她自己选的方向是机械类,又在理科方面比较有天赋,便直接选了清华,专业也是机电系。


 至于除她们四个之外的其他19个人,其中有5个被郭老师和何老师两人提前说服,都预定了报考江南大学,只不过专业稍有差异。


 有鉴于此,陈凡便直接略过,剩下的14个,都一一听取了他们的理想和追求之后,给了他们最合适的建议。


 结果大部分都选择省城的学校,只有5个人,选择和张翠娥她们一起去首都求学,陈凡也都为她们挑选了适合的学校,全都是部委直属、毕业直接进机关的那种。


 对,就是“她们”,因为这些全都是女生,而且是最早跟随张翠娥进学习班的前身——女生补习班的同学。


 本来7个人都想和张翠娥一起走,但是家里不同意她们跑太远。


 都是女生嘛,跑那么远干嘛,最终还不是要嫁人?所以最远只准许她们去省城上学。


 最终只有她们5个坚持下来,也算是有情有义了。


 至于张翠娥她们四个?


 没见江南大学的郭老师和何老师过来,都让陈老师给挡了回去,是张翠娥的父母敢触陈老师的霉头、还是杨队长飘了,敢不听陈老师的意见?


 所以哪怕不情愿,也不敢吱声,何况他们心里还琢磨着小九九呢。


 ……


 卢家湾码头外,冬季的河水早已没有了几个月前的狂放,显得温顺且平静。


 简易码头边没有船只停靠,只剩下一条笔直向下的木质栈道,和一座孤零零插在土里的木码头。


 因为河水退得厉害,这里早已不适合大船停靠,干脆直接被弃用。


 倒是又从原来的平台处、加修了一条简易的木栈道下来,方便给陈凡的小游艇停靠。


 哪怕转过年开始涨水,陈凡也能顺着这条栈道停靠,完全不受影响。


 然后在上游卢家湾7队那里,正在修建一座新的永固码头。


 原本那里就是流花河的入口,是最适合修建码头的地方,只不过夏季水流太急,一来不方便施工,二来简易码头不适合在水流太急的地方停靠船只,才暂时放在更下游的6队。


 如今水位降到最低点,卢家湾也不差钱,便请了公社建筑队,还从县建筑公司请了一队擅长修建码头的人过来,将两队人合在一起施工,兴建新的卢家湾码头。


 对于码头搬去了7队,6队的社员还有些不太高兴。


 毕竟生产队的收货点就在码头上,要经常挑着鸡鸭鹅去送货,以前码头就在门口,几步路就到,现在却要挑去7队,自然不开心。


 不过,他们不开心,陈凡却很开心。


 以前码头在这里,吵闹不说,还不方便钓鱼,现在码头搬走,这里恢复了清净,他自然高兴。


 这不,趁着难得清闲,陈凡便将小划子开到河中间,坐在凳子上甩杆。


 等安全找过来的时候,便看见漫天大雪中,一条小船漂在河中央,一个戴着斗笠的老……翁?


 头顶上全都白了,不是老翁是什么?


 安全垮着脸,大声喊道,“下这么大雪,你还跑出来钓鱼,神经病啊?”


 陈凡抬头瞟了一眼,神情自若地大声吟唱,“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然后刷地一下提竿,钓起来一条黄颡鱼。


 妹的,怎么又是黄姑?


 今天都钓了几十条黄姑鱼,难不成捅了鱼窝子?


 算了,正好安全过来,都给他喂了。


 话说这种鱼也挺好吃的,而且刺还少,说不定几十条鱼还不够嗦。


 将鱼摘下来丢到鱼池里,脱下手套,将鱼竿收好,也不发动操舟机,拿出拼好的两只船桨,支在小艇两旁的木架上,这才将铁锚收上来,慢悠悠地往岸边划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