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在1977狸猫换银子

第552章 软文(第3页)


 正好你这里缺人,我就给你把人送过来了。”


 陈凡一颗心沉到底。


 女秘书?


 就不怕有绯闻?


 他抿着嘴,再仔细看看那张脸,好嘛,传绯闻的可能性应该不大。


 然后笑着点头,“那就谢谢庄主任了。”


 等庄主任离开,陈凡让边慧芳简单自我介绍了一下。


 不出所料,省城本地人士,父母都是干部,家里还有哥姐,在省城郊区做了半年知青,大学是推荐上去的,由于之前都是三年制,所以虽然她是大三,却也是本科即将毕业。


 如今被安排来给自己,不用多问,绝对是为了过来刷资历。


 领导们心里都清楚,函授中心办差了没责任,办好了容易刷成绩,这么好的机会,是随随便便一个普通办事员能争得到的么?


 陈凡仔细打量她两眼,默默接受领导的安排。


 不接受又怎么样?这点小事还要闹不成?


 反正工作照常安排,如果连一点跑腿的小事都办不好,后面自然不用他去提,这个小姑娘也不会出现在自己眼前。


 想通之后,他便开始安排工作,“把作协所有会员的资料、还有《江南文艺》杂志社那边的编辑资料都调过来,我要选人。”


 边慧芳愣了愣,这就开始工作了吗?


 不过她反应也快,立刻点头转身就跑。


 ……


 这天一整天,陈凡便将函授中心的事情安排妥当。


 首先是函授老师和函授课程。


 课程在创作中心就有,陈凡对着资料打勾,只不过创作中心的资料针对的是成熟作者,对新人不是很适用,他便又写了几条提纲,要求创作中心按照提纲编写教材。


 至于函授老师,便从作家会员和《江南文艺》杂志社编辑中去挑选。


 如今整个江南省作协分会共有会员219人,除了陈凡之外,基本上都是十几年前入会的老人。


 这些人自然有资格给那些文学青年做老师。


 陈凡便根据何青生的建议,从中挑选一部分人,作为各个地区“分校”的老师。


 其实就是和江南大学在云湖地区的函授点差不多,区别在于他们函授点的老师是本校派过去的,而作协函授中心的老师是从本地挑选。


 这样一来,便能将本省的学员分割到各个地区,包括省城地区的,也由省城分会去负责,省函授中心就可以专心接待外省学员,有力地减轻老师的负担。


 有了老师和教材,下一步需要解决的便是“教室”。


 还好,因为是函授教学方式,不需要准备常驻教室,一个学程为一年,一年安排一两次面授课程足矣。


 就算人数多,也可以分批进行,一个月分四次,一次拉500人,一年就能搞定两万多人,而且还有各个地区分会也可以用起来嘛。


 到时候文化宫、省城大礼堂都可以借用。


 再不行去江南大学、江南师范大学等重点高校也能借用大教室或礼堂,所以教室这个问题也好解决。


 最后便是招生和学员管理。


 如果在后世,招生肯定要打广告,比如几年后的温州《文学青年》杂志,就是在文汇报上做了广告。


 可是现在还没有广告这个东西,最早的商业广告,也要等到半年多以后,在79年1月28日,由上海电视台播出。


 所以这时候直接打广告是行不通滴。


 怎么办呢?


 没关系,不能打广告,但是可以写新闻!


 于是陈凡刷刷写了一篇新闻稿,大谈特谈江南省作协分会开设了“文学创作函授培训中心”,开设这个函授中心的意义是什么、为文学爱好者提供了什么样的便利,又有哪些知名作家会亲自授课。


 然后便是报名方式、报名人数等等。


 于是一篇既能挣稿费、又能做宣传的广告软文就此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