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章 火种计划,工业突围

吴淞口的炮声在寅时又响了三声,闷钝如擂在人心上的鼓。

 顾承砚站在账房窗前,棉袍下摆被穿堂风掀起一角,露出里面洗得发白的月白中衣——这是苏若雪昨夜替他补的,针脚细得像春蚕吐丝。

 "承砚。"身后传来算盘珠子轻响,苏若雪把茶盏推到他手边,"码头老张头刚送了信,三井洋行今天又往吴淞运了十箱货物,用苫布盖得严实。"她指尖抵着账本,上面密密麻麻记着最近半个月进出上海的日商货轮:"护港队的人说,那些箱子沉得反常,不像普通货物。"

 顾承砚的手指在窗棂上叩了两下。

 三天前挑夫说的"日本军舰多了",昨夜码头上飘来的铁锈味,还有今早巡捕房陈探长递的纸条——"闸北日军演习频次增三倍",这些碎片在他脑子里拼成一幅图:上海,要保不住了。

 "若雪。"他转身时带起一阵风,吹得桌上的账本哗哗翻页,"我要启动火种计划。"

 苏若雪的手顿在算盘上。

 她见过他在商战里翻云覆雨,在公审台上掷地有声,却第一次在他眼底看见这样的灼亮——像是要把整颗心都揉碎了,去点燃什么。

 "把纺织机、发电机、染缸的图纸,还有李师傅带的那批织工,全转去西南。"顾承砚抓起桌上的铅笔,在地图上画了条歪歪扭扭的线,"三井要的是咱们的工业命脉,可他们拿不走活人,搬不动机器。

 只要这些火种在,等打完仗......"

 他的声音突然低下去。

 苏若雪看见他喉结动了动,像是咽下了后半句"等打完仗,咱们还能再织出十里洋场的锦绣"。

 她伸手按住他画地图的手,铅笔尖在"重庆"两个字上戳出个洞:"我来列名单。"

 商会的会议设在顾氏绸庄后院的仓库。

 顾承砚掀开门帘时,十几双眼睛"唰"地看过来——米行的周老板揉着发红的眼皮,铁厂的陈厂长抱着个粗陶茶杯,连向来只在赌场露面的黄金荣门生阿贵都来了,袖管里还别着把勃朗宁。

 "顾先生,您说要搬机器?"周老板先开了口,"我那两台德国造的碾米机,光拆都得三天,运费够再买半台新的......"

 "周叔。"顾承砚把张报纸拍在桌上,头版是《申报》刚登的照片:东北兵工厂的机器被日军用铁链拴着往轮船上拖,工人跪在泥里哭。"上个月我托人去了沈阳,"他声音发哑,"张记纱厂的王师傅被日本人打断了手,就因为他藏了半张织机图纸。"

 仓库里静得能听见陈厂长茶杯里的水晃荡声。

 阿贵突然把勃朗宁拍在桌上:"顾先生要运东西,我负责打通浙江的陆路。

 青红帮的兄弟在天目山有货栈,藏个把机器不成问题。"

 "我联系了怡和洋行的货轮。"顾承砚摸出张船票,"他们下周三有趟去厦门的船,能装三百吨货。

 挂英国国旗,日本人暂时不敢动。"

 散会时天已经擦黑。

 苏若雪抱着一摞名单从账房出来,发梢沾着墨点——她方才伏在桌上核对技工家属姓名,忘了擦沾墨的手。

 顾承砚接过名单,最上面一页写着"核心设备清单":"英国造走锭细纱机x8,德国西门子发电机x2,染缸图纸(丝光工艺)x1",后面跟着密密麻麻的名字:"李宏昌(织锦技工,带徒三人)、张阿婆(缫丝老手,从业三十年)......"

 "我把绣娘里有孕的、上了年纪的都列进第二批。"苏若雪指着第二页,"伪装用的茶叶和棉布,周叔那边能匀出两百担,正好盖在机器外面。"她顿了顿,又补了句:"阿贵说陆路要过嘉善,那边有个姓胡的保长......"

 "我知道。"顾承砚把名单折好收进怀里,"胡麻子的侄子在日本商行当翻译。"他摸了摸胸口的怀表,那是父亲留下的,铜壳子被摸得发亮,"若雪,今晚你跟我去码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