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北美的年轻人们哟,请再大点力!(第2页)
那么,该用什么样的噱头呢
团队讨论了一番。
发现今年最受关注的噱头是和911有关。
很多呼吁社会情绪的歌曲受到的关注最多。
所以团队里有人就认为是否要往这一块贴一贴。
这样的话,《you》的营销就得突出“遗憾”。
因为911带来的,爱人逝去,无法再表白的爱情遗憾。
但周建辉拒绝了。
因为一来路江不是美国人,这么搞不太合适。
二来这么搞也有些牵强。
想来想去,讨论来讨论去,时间也过了一天,依旧没好的主题。
周建辉不得已只能给路江再次去电,想听听路大天才有什么点子。
路江能有啥点子。
但他也不能直接说“你就是啥也不干也能被提名”吧。
他于是干脆表示:“你干脆用‘初闻不知曲中意’这个主题来展开好了,或者你借鉴一下《大话西游》在内地被结构的影评,这你看过的吧.”
周建辉听后眼前一亮。
对啊!
《you》乍一听是首甜蜜情歌。
但实际上内核却完全相反。
再加上路江是中国人。
那不如干脆直接把两者结合!
突出一个来自东方神秘古国诗人的情歌,来打一打差异化。
中国人现在在北美存在感不强。
换平时这么搞肯定不太行。
但既然没有别的更好的办法。
不如兵行险招。
没准运气好出现不错的效果呢
就算没有,最起码路江在北美也能留下名号。
回头再采集一些歌迷的采访,结合公告牌成绩往内地一发,路江这波照样能赢麻!
“就这么办!”
周建辉很快做了决定。
于是第二天开始。
北美各电台介绍《you》的时候,纷纷用上了前缀:
“这首歌,没点阅历的人听不懂。”
“如果你是笑着听完这首歌,说明你没听懂,如果你是哭着听完这首歌,说明你听懂了第一层,如果你听完不知道该哭还是该笑,恭喜你,你真的听懂了。”
“这首歌最近很火,但大家都不知道,这是来自东方古国的音乐诗人写的歌,仔细听,你将会看到伤痕累累的,过去的你”
“.”
这次因为有“炮火覆盖”一般的资源投入。
电台、tv等覆盖面远超几周前。
效果自然也不是几周前抠抠搜搜的资源投入,以及电台自发播出的效果能比的。
只是一开始,许多听众们听到这些前缀介绍时的第一反应却不太好。
什么叫一般人听不懂
故弄玄虚!
莫名其妙!
一个中国人写的英文歌!
wth
中国人写地好英文歌
这种歌鬼才听嘞!
但随着歌曲播放。
很快正面效果就出来了。
实际效果还真和前缀一样。
没啥阅历的,只觉得这是首甜美抓耳的情歌。
但有点阅历的,很快开始思考所谓深沉含义到底是个啥。
然后听着听着就哭了。
尤其是最后那句:
“iwillneverbewithyou”
记忆深处的伤疤被狠狠揭开!
痛,太痛了!
于是很快,歌曲本身的魔力进一步开始展现。
众多乐评人下场评论。
“若你曾被它打动,或许正因为那份甜蜜与苦涩的交织——就像爱情本身。”
“是一首披着衣的毒药,而我这一生,吃过三次!”
“听第一遍,我不敢相信这是中国人写的歌,听第十遍,我相信这是一首诗,一首用古老中文翻译出的英文诗”
“这是一首披着浪漫外衣的悲伤诗,它用美丽的旋律讲述了一个关于瞬间凝视、永恒失去的故事,正如歌手路所说:初闻不知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很美,也很残酷”
“.”
这些乐评人,有的是充值了的。
但更多的是自发的。
因为华纳总部没给多少钱。
而在这里头,让周建辉感觉意外的是,大家似乎对“中国人”的整体印象不算差,并没有他相信中的那样,一旦放出是中国人的身份就会遭遇天量嘲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