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章 失望的李士衡(第2页)

“吾知晓了,此事当廷议之。”

言罢,刘娥微微颔首,而后话锋一转。

“三司职责甚重,卿可有人选推荐?”

听到这话,李士衡心中不免有些失望。

可惜了啊,太后退去了。

不过,想了想也正常,毕竟太后的亲族也牵涉其中,且占据了不小的份额。

这事在特定的圈子里,并不是秘密。

如今看来,太后应该是知道的,纵使不知,也是默许。

少顷,李士衡道出了一个人选。

“枢密副使张士逊,上于寿春府最旧,且有纯懿之德,或可用之。”

大中祥符九年(1016)正月,寿春郡王(仁宗)出閤,真宗令中书选德高望重且品行兼优的官员为寿春郡王僚属。

然后,张士逊便入选了,成为了寿春郡王友。

历数外朝,论和官家之间的亲疏,张士逊决定冠绝外朝,因为和张士逊同时担任寿春郡王友的崔遵度,现在已经死了。

遍数朝堂,潜邸旧臣中,张士逊资历最老。

当然,李士衡推荐张士逊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大中祥符年间,他曾经和张士逊同为河北转运使。

两人同僚数载,结下了相当深厚的友谊。

另一边,听到李士衡推荐的人选后,刘娥的脸上无喜无悲,既没有表示排斥,也没有表示肯定。

张士逊作为朝廷重臣,刘娥对他的履历自然是了然于胸。

最初推荐张士逊的人是杨亿,不仅如此,杨亿还向王旦推荐了张士逊,且张士逊和寇准亦有私交。

乍一看,张士逊很像是寇准一方的人。

然而,实际情况却不是这样。

此人处事颇为圆滑,准确来说,他既不和任何一派交恶,也不和任何一派过分亲密。

唯一让刘娥顾虑的其实是另外一件事,张士逊和官家结识最早,关键时刻,张士逊会不会倒向官家?

沉吟半晌,刘娥还是决定将此事交付廷议。“望娘娘悯之!”

又一次听到这话,刘娥顿时明白,李士衡这是铁了心要致仕。

其实,刘娥也可以继续打一打感情牌,说一些缅怀先帝,如今又主少国疑,继续挽留李士衡。

但思虑一圈,刘娥觉得没这个必要了。

“既如此,吾便准了。”

“谢娘娘!”

即便做好了心理准备,此时的李士衡仍然有些怅然若失。

三司使,又称计相,在朝堂上足以和宰相以及枢密使相提并论,就这么放下了,心中多少有点失落。

不过,李士衡很快就调整好了心中的情绪。

反正这三司使做的又不爽利,与其继续占着,不如抽身事外,回家含饴弄孙,颐养天年。

刘娥微微一叹,挪步回到御台之上,半晌,她开口问道。

“今日召卿入宫,本是想和卿议一议茶法之事,此事,卿有何谏议?”

李士衡沉吟片刻:“此事或有可为。”

虽然更易茶法之事是由丁谓一党率先提出的,且李士衡对丁谓极其党羽感官极差。

但茶法确实沮坏,到了该更易的时刻。

“为何?”

自太祖时期开始,三司使的任期通常都很短,记载中最短的任期甚至只有一个月。

似李士衡这般任职四年的三司使,已然算是很长的那种。

因此,李士衡对于三司的内部事宜很是熟悉。

入中之法需要商人远赴边地,运输周期动辄长达数月,且途中损耗亦是不小。

显而易见,这是一份苦差事,并且风险也不小。

想要调动商人的积极性,唯有诱之以利。

具体实行过程中,朝廷会提高运输到边地商品的定价,其中加价大概分为两项。

一为虚估,即提高收购价格,二为加抬,即视距离远近,额外给予部分补贴。

林特改良茶法之前,虚估比例一度在1比5到1比10之间,一比五,即拿五分钱买一分钱的货。

如此高昂的虚估,商人的积极性确实调动起来了,但官方的利益却遭到了极大的破坏。

于是,改良茶法便成了迫在眉睫的事。

(1:5,1:10的比例虽然夸张,但要考虑到场外因素,边地如果有战争,朝廷继续粮草,这个刚需,对商人而言,向边地输粮,绝对是高风险的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