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 兴学(第2页)

 

听到这样的话,夏元璋的嘴角不禁咧的更大了。

 

“对了,夏老哥,有件事我打算找你参谋一下。”

 

本来李杰就打算近期去找夏元璋一趟,如今对方登门,恰好将这件事情一并告诉对方。

 

再过不久,清政府就会下发一张震惊天下的诏令,正式废除科举制度。

 

尽管此时上面已经传出了风声,但持续了将近一千三百年的科举制度,早已深入人心,在正式诏令没有下发之前,谁也不敢笃定科举会被废除。

 

夏元璋抬了抬手:“请!”

 

“我打算在元宝镇开一家新式学堂,未来,只要是保安队,哦不,只要是巡防营管带范围之内的老百姓,全都能将适龄孩童送完学堂入学。”

 

进入副本之初,李杰便有了办学的打算,因为东北毕竟地处内陆,不比魔都、粤省等沿海地区,也不比政治中心京城,这里的人才还是太少了。

 

套用葛大爷的一句话,二十一世纪什么最贵?

 

人才最贵!

 

同样的,这个道理也适用于二十世纪。

 

西方国家为什么强于华夏,还不是因为别人船坚炮利,科技发胀更胜一筹?

 

真理,永远只在大炮的射程范围之内,落后就要挨打,现代化战争中,没有枪,没有炮,你拿什么跟别人打仗。

 

靠四书五经?

 

靠八股?

 

亦或者是靠人命填?

 

因此,唯有开办新学,培养新式人才,方是长久之策。

 

“这可是大好事啊!”

 

自古以来,华夏人历来都极其重视教育,哪怕是乡下的黔首也知道,读书能够改变命运,宋真宗的一首劝学诗,不知道激励了多少读书人。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将读书人的地位体现的淋漓尽致。

 

因此,一听到李杰要办学,夏元璋几乎是想也没想便双手赞同。

 

“老弟,这件事算我一份,夏家虽然不是巨富,但资助一些粮食和衣服,绝对不是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