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试点(第2页)

报告里的内容眼光独到,数据详实,风老辣,极具可行性,经过短暂的讨论,几乎以全员赞同的情况通过了这项计划。

大碗茶模式正式走向扩张之路,之后的半个月时间里,官方进行了充分的调查走访,最终决定在闹市区先开设五十家茶摊进行试水。

毕竟一家茶摊的样本实在太少,不具有普适性,唯有加大样本数量,才能验证报告的真实性。

如果后续的经营情况符合预期,哪怕比李杰他们的茶摊差一些也没多大关系,只要能够在养活员工的基础上稍有盈余,大碗茶模式都是值得投入的。

不远处的另外一家茶摊,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成立的。

和历史上的大碗茶模式不同,现在开设茶摊的所有权都是国有的,茶摊上的人仅仅只是服务人员罢了,和供销社里上班的售货员一样,拿的都是死工资。

虽然情况不同,茶摊上的人员积极性没有历史上的那么高,但是情况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糟。

新成立茶摊上的人员基本上都是,那些等待分配工作许久的年轻人,短时间内他们的工作热情还是很高的,不会出现什么大问题。

其实,李杰率先抛出大碗茶模式,早就做好了遇冷的打算,现在所有的茶摊要么是挂靠在街道,要么是挂靠在服务公司,这种模式无法全力激发员工的热情。

毕竟这个模式得以大面积推广的根本原因全在个体经济上。

这也是为什么后来国营饭店会被个体饭店打败的原因,现在的国营餐厅基本上是门难进,脸难看,饭难吃,压根就没有顾客就是上帝的概念。

反正吃的都是大锅饭,干多干少一个人,上司不会因为你的微笑服务给你涨工资,也不会因为你态度恶劣辞退你,顶多说你几句。

铁饭碗三个字可不是说说的,这一现象不仅仅只存在于餐厅、供销社,而是各行各业的普遍现象。

前不久就有一外媒记者实地探访过某家国营工厂,然后他发表了一篇章,中提到令他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家拥有两千多名工人的工厂,居然从来没有解雇过任何一个人,并且这个职位还是可以世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