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三章:穷途末路(6)(第2页)

 那个时候的两人工作配合可以说极为 

 默契,只不过两人私下里显然都不是什么八面玲珑的人物,因此私交一般。 

 有了陈方青的协助,吴正敏的工作无比顺手,理清了市府的工作,随后开始大刀阔斧的建设改革,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吴正敏正式进入了东南集团的视线。 

 李鸿河某次下来考察后不久,吴正敏从市长变成了议长,而陈方青则从理事副市长直接一步到了市长的位置上。 

 一二把手大都各有心思的常规现象没有发生,两人依旧是通力合作,并且在各自的领域里绽放着光芒。 

 当时的秦州行省跟如今不一样,如今的秦州已经是豪门集团的后花园,而当时的秦州,却是豪门集团,东南集团和太子集团犬牙交错的态势,如此复杂的政治环境里,秦州的那座小城飞速发展引起了无数人的重视。 

 吴正敏开始在东南集团变得重要。 

 同时也有不少人开始接触陈方青。 

 东南集团,豪门集团,太子集团,都有人接触他。 

 只不过有一个不能算是规则的潜规则在中洲一直都存在着,从国家到行省,在到市县,一贯如此。 

 这次大选的焦点是文思远和华正阳。 

 华正阳最大的劣势,就在于李华成。 

 李华成是总统,出自学院派,那么就有很多人不想看到同样出自学院派的华正阳成为中洲首相。 

 这对于学院来说是好事,但对别人而言,却有着切实的顾忌,一二把手完全是一个立场,高度一致,这样的强势,是绝大多数人都不愿意看到的。 

 而具体到各个行省,除了类似于东北,北海,江浙,天府,中原这样各大集团培养自家人才的后花园之外,大多数的行省,议长和总督都不会出自同一个集团, 

 各大集团在不同的行省都会有力量,某些集团的力量占有大优势,那这个行省也就成了常规意义上的后花园,但不同的声音不同的立场总是有的,除了某些核心的根基行省之外,再也没有任何一个行省,是真正清一色只有一种力量的。 

 行省如此,市县同样也是如此。 

 当年三大集团都跟陈方青有过接触。 

 那个时候的李氏和北海王氏还是同气连枝。 

 毫不夸张的说,那个时候的东南集团,是陈方青的最佳选择。 

 更进一步来说,东南集团的橄榄枝,是陈方青最渴望的。 

 但他最终却还是选择了太子集团。 

 原因? 

 主要的原因,就是为了那个潜在的规则。 

 又或者说,是为了那座城市三区十一个县的六百多万民众。 

 如果他选择了东南集团,那么同样出身于东南集团的吴正敏和他自己,必然会在近期内调走一个。 

 以当时秦州的状况来看,当时可以去那座城市跟他或者吴正敏搭档的人,都不是很认同他们二人发展城市的理念。 

 可那座城市的根基已经打下,市财政的指出曲线就像是过山车一样,大出大进,各种投资遍地开花,同样市里的各种抵押,民众集资也到了一个极为恐怖的数字。 

 那段时期对于那座城市是最为关键的一段时期。 

 吴正敏和陈方青的配合最为默契。 

 他们两人走任何一个,都会造成局面的动荡,如果在来一个不认同他们的发展理念的人过来,牵一发而动全身,到最后也许就会发生难以想象的混乱,继而造成无比巨大的社会问题。 

 到时那座城市的前途会毁于一旦,同样两人的前途也会毁于一旦。 

 于是陈方青选择了当时仅次于东南集团的太子集团,顺利的留了下来。 

 这样的选择不管对错,起码都为他和吴正敏争取了将近四年的时间。 

 那座城市在哪四年里飞快的奠定了一切,走在了最正确的道路上。 

 四年之后,吴正敏从秦州调往闽南,随后几年,陈方青从秦州调往天府,再然后,吴正敏从闽南到了江浙,陈方青从天府到了西南,两颗那个时代的耀眼星辰渐行渐远,再也没有一起共过事。 

 吴正敏从江浙崛起,成为了江浙的议长。 

 李氏崩塌,他被牢牢的盯在了江浙议长的位置上,数十年不进不退,八风不动,稳如磐石。 

 陈方青冲出了天南,进了幽州,进了内阁,成了首相。 

 不同的轨迹越来越远,两人之间曾经的默契似乎也越来越淡。 

 而他们曾经合理发展的那座城市却留了下来。 

 那座位于八百里秦川腹地的城市蒸蒸日上,两人默默的看着它的发展越来越好,那座号称天下第一帝都的城市逐渐变成了秦州新的省府,变成了中洲中心区域一颗耀眼的明珠,绽放着他们两人凝聚了数年的光芒。 

 那是无比美好的记忆。 

 吴正敏沉默了很长时间,才用力拍了拍陈方青的胳膊,有些感慨的开口道:“是啊,都老了,头发都白了。” 

 这一刻,看着这位穷途末路的首相,他终究还是响起了数十年前那个兴奋的跟自己谈论江山的青年,他精力充沛,意气风发,雄心勃勃的规划着那座城市。 

 往事如烟,历历在目。 

 他又一次的想起了那个曾经想过了无数次的问题。 

 如果当年陈方青选择了东南集团,以他的能力,也会受到李鸿河的高度看重,如果陈方青选择了东南集团,在那个年代,李氏的麾下就会有两颗无比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