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 第 44 章

    韩有福那串铜钱在村长手里转了三圈,到底没白费。三块紧挨着的宅基地文书递过来时,袁家兄弟的黑脸膛都笑出了褶子。
 




    柳秀兰心里也踏实了几分,这一路走来,袁家人虽穷得叮当响,可夜里宿营时总抢着守上半夜,孩子们捡到野果也知道分给韩夕,还算是忠厚可靠的邻里。
 




    韩家和袁大兵兄弟俩家着板车、背着行囊穿过村子,脚下这条歪歪扭扭的村路沿着小河延伸,两岸错落着三十来间茅草屋,有的屋顶补着新割的茅草,在夕阳下泛着青黄不一的颜色。
 




    “张家杂货铺”的木牌斜挂在河边一个较大的宅院前,一个四五岁小娃娃正在院子里玩耍。见生人经过,那孩子扒着门框喊:“新矿工进村喽!”话音未落就被拽进屋,木窗缝里却还漏出几双好奇的眼睛。
 




    沿着小河越往村尾走,茅屋越是破败。
 




    柳秀兰数着经过的屋顶,到第二十户时拐上岔路,前面就只剩荒草甸子里踩出来的羊肠小道了。小河在这里拐了个急弯,湍急的水声衬得四周更静。
 




    “到了,就这儿。”领路的半大孩子指着三块长满杂草和灌木的荒地,“村尾就你们三家。”说完一溜烟跑没了影。
 




    韩夕踮脚张望,只见三块宅基地上的荒草正被暮风吹得簌簌作响。半人高的茅草间,带刺的酸枣枝张牙舞爪,稍不留神就能在手背上划出红痕。
 




    “可真荒啊!”袁大兵一脚踹在凸起的青石上,震得草窠里窜出几只蚱蜢。他拾起块棱角分明的碎石在掌心掂量,“这要刨干净,怕是要磨秃三把锄头。”
 




    韩有福已经解下板车上的柴刀:“趁着天光,先去西头桦树林砍些椽子。”
 




    话音刚落,袁家两兄弟已一左一右跟上,他们家斧头和刀子都没有,还得借韩家的。
 




    不一会儿,西边桦树林那边就传来男人们砍树的动静。袁家兄弟虽没工具,力气却大得惊人,碗口粗的树干扛起来就走。回来时板车上堆成小山,最上头那捆笔直的桦木枝明显是给韩家特意挑的,韩夕心里暗叹这袁家兄弟确实能处。
 




    这边女人们把割下的茅草捆成束,孩子们抱着碎石块在宅基地边缘垒出矮矮的界线。
 




    日头西沉时,三个简单的窝棚就已经支起来了,一人多高的桦木柱用藤蔓捆扎得结实,酸枣枝编的墙也很密实,顶上的茅草同样盖得密密的,多少能拦住夜里钻风。
 




    “今夜就将就睡吧,明天再调整。”韩有福拍打着沾满草屑的衣襟。地上铺的茅草足有半尺厚,垫上带来的毛毡,春夜的寒气渗进来时,倒也不算太冷,凑活着能睡就行。
 




    然后三家人便各自蹲在自家窝棚口生火,柳秀兰和韩夕烤着油饼子。
 




    隔壁袁家窝棚前,袁大武搓了搓手,压低声音对弟弟说:“咱不能再麻烦韩家了,去村里杂货铺碰碰运气。”兄弟两当即鼓起勇气,去到了村中间的张家杂货铺,顺利赊了十斤糙米回来。
 




    “那杂货铺老板张青山倒是好说话,二话没说就把糙米赊给我们了,只让我们在月底前结清就成。”袁大兵说道,“只是糙米都卖3文钱一斤,属实比较贵。但那张青山说运进来费劲,所以价格比外面高,只能如此了。”
 




    不过想着后面每日能有工钱,袁大兵一个成年男子20文一日,袁小兵这个半大孩子算半个工能有10文,他家一日工钱就能有三十文。
 




    加上家里女人小孩种点田地,还有三年免税,这日子确实能过起来,一时心里充满了希望,吸溜糙米粥的声音都格外响亮。
 




    吃完简单的晚饭,天色已经完全黑了,累了一天,顾不上别的了,三家人就都钻进窝棚里休息起来。
 




    韩夕睡在最中间,两个哥哥挤在里面,韩有福和柳秀兰睡在窝棚靠外。
 




    窝棚虽然简陋,但一家人还挺适应的,因为这几个月来都没有什么像样的住处。只青柳村张三家还不错,但每日都要付房钱,还不如这免费的窝棚住起来舒心,可见现如今真的是心理强大了。
 




    月上中天,韩有福与柳秀兰还在低声细语,声音压得极低,却仍被夜风送进韩夕耳中。
 




    “明日再辟块地,给两个小子另搭个窝棚。”韩有福说道。
 




    韩夕闻言翻了个身,茅草窸窣作响:“我也想要自己的……”话未说完,就被柳秀兰温热的手掌按住了肩膀。
 




    “傻丫头,”妇人声音里带着疲惫的温柔,“这荒郊野地的,夜里窜出条土蝮蛇可怎么好?”
 




    这话让韩夕浑身一颤。黑暗中,她仿佛看见细长的黑影在茅草间游走,冰凉的信子擦过脚踝。她不由自主地往柳秀兰怀里缩了缩,鼻尖蹭到粗布衣裳上沾染的炊烟味。
 




    “明日把宅基地都清理干净,”柳秀兰轻拍她的后背,手掌粗糙却温暖,“保管连只蚂蚁都爬不进来,但你还和我们一起睡,不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