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章 谁家有梅自芬芳

莺莺燕燕,花花绿绿。

 范希文被包围了,但不是出格的事。

 而是讨论真正的艺术。

 范希文有一个特点,他基于现代人的思维和繁杂的见识。

 认为所有东西都可以简化来看,从基础逐渐衍生和拓展,从而掌握事物的本质。

 就像现代语文教学中的句子缩写和扩写。

 比如诗词,在范希文看来,就是对内心深处情感的宣泄,或者对事物的描述。

 或许在先秦以前,并没有那么多可用的文字元素可供利用。

 形容一座山雄伟,就只能说“好高”“好大”。

 随着时间的推进,人们可以借助“巍峨”“雄浑”等词语进行描述。

 再到后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曲艺也是一样,由简单到复杂不断发展。

 无论是哪个阶段,哪种形式的艺术,都不需要被刻意强调“高雅”。

 因为它们的本质就是与生活实践关联,灵感源自生活基本,而最终又会以一种看起来高雅的形式,反哺于社会生活。

 因此,束之高阁的不是艺术,只要不是刻意的低俗,让人恶心的下三滥,都可以被划归艺术的范畴。

 泸州江边的石匠号子,如果不往下三路讲,就是一种艺术,但石匠的嘴没有把门的,那就成了秽物。

 “小弟弟的见解真是独到,都像是给我打开了一扇大门。”

 李师师忽然觉得自己对音律、诗词的理解又上了个台阶。

 怪不得道家先圣老子以水为媒,传道万世。

 或许正是基于这种理论来的。

 “姐姐经常义演,有没有发现一个问题?”

 范希文咂了两下嘴,舔去了嘴唇上的糕点残渣。

 “能被普遍认可和推崇的,或许能流传千古,而看起来过于晦涩的,往往会被遗弃。

 如萤火一般,被少数人看见的高档货,与没有一样。”

 赵元奴提出异议。

 “那洛神赋这种,应当不包含在先生所说的范畴吧?”

 “怎么不包含?洛神赋虽然用词华丽,但真正惊艳的地方,也正是被大家广为推崇的地方。

 如果没有那些接地气的词句,根本不可能流传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