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经济结构的调整(第2页)
刘岗和吴玉认真倾听,不时在本子上记录着重点内容,并不时提出自己的疑问和看法。经过数小时的深入研讨,初步确定了以新能源、生态农业加工等为重点的新兴产业发展方向,并针对可能遇到的问题制定了相应的应对策略。针对新能源产业的资金和人才问题,决定与金融机构合作,争取低息贷款,同时与高校合作开设新能源相关专业,定向培养人才,并高薪聘请外地专家来本地指导。对于生态农业加工产业,政府出资一部分资金搭建农产品质量追溯信息化系统,引导企业与物流企业协商降低物流成本,并组织电商培训课程,帮助企业培养线上营销人才。在解决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的技术难题上,邀请专业的信息技术团队,对传感器进行优化选型,确保数据稳定传输,并统一数据格式。同时,升级数据存储服务器,采用先进的加密技术保障数据安全,优化数据检索算法,提高查询效率。
在产业合作模式方面,政府积极牵线搭桥,促进企业间的合作。在新能源产业,几家太阳能发电企业联合成立了技术研发联盟。他们共享研发资源,共同攻克太阳能发电效率提升的技术难题。原本各自为战的企业,如今定期组织技术交流研讨会,分享最新的研究成果。一家企业研发出新型太阳能电池板材料,通过联盟迅速推广到其他企业,使得整个区域的太阳能发电效率平均提升了 15%。在生态农业加工产业,农产品加工企业与种植大户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加工企业为种植大户提供优质种子、专业种植技术指导,确保农产品的品质符合加工要求。种植大户则按照加工企业的订单需求进行生产,保证了原材料的稳定供应。例如,一家水果加工企业与周边的果农签订长期合作协议,企业为果农提供防虫网、有机肥料等物资,果农按照企业制定的标准进行种植,收获的水果优先供应给该企业。这种合作模式不仅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还降低了企业的采购成本。
随后,刘岗和吴玉开始着手制定一系列政策,引导产业转型。他们发布了税收优惠政策,对于投身新兴产业的企业,给予一定期限的税收减免;设立了专项扶持资金,为新兴产业项目提供启动资金和研发资金支持;还出台了土地优惠政策,优先保障新兴产业项目的用地需求。同时,通过各种渠道宣传新兴产业的发展前景,鼓励居民参与其中。
在社区的公告栏上,张贴着大幅的宣传海报,详细介绍新能源和生态农业加工产业的优势和发展潜力。社区工作人员还挨家挨户上门宣传,发放宣传手册。在一次社区宣传活动中,工作人员小李向一位居民介绍道:“大爷,您看,这新能源产业可是未来的大趋势,咱们家园准备大力发展太阳能发电。以后您要是参与到这个产业里,不仅能为保护环境出份力,还能增加收入呢。还有这生态农业加工,把咱们自家种的农产品深加工一下,能卖个好价钱,带动咱们整个家园的经济发展。” 大爷听后,挠了挠头,有些犹豫地说:“这些新东西,我也不太懂啊,能行吗?我还是觉得种了一辈子地,就守着这几亩田心里踏实。”
部分居民积极响应号召,勇敢地投身到新兴产业中。年轻的创业者小张,在了解到生态农业加工的发展前景后,毅然辞去了原本安稳的工作,筹集资金创办了一家农产品加工企业。他从农民手中收购优质农产品,引进先进的加工设备和技术,将农产品加工成各类休闲食品和特色农产品礼盒。小张满怀信心地说:“我相信这个产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通过加工,能让我们家园的农产品走出本地,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在他的带动下,周边不少农民也积极与他合作,将自家的农产品供应给他的企业,形成了良好的产业合作模式。
然而,也有部分居民对改变持观望态度。一些传统产业的从业者担心新兴产业发展不稳定,会让自己失去现有的生计。一位在传统矿业工作多年的工人老王,坐在自家院子里,眉头紧锁,和邻居老张倾诉着:“我在这矿上干了大半辈子,突然让我去搞什么新能源,我根本不知道从哪儿下手。而且这新产业万一不行,我不就失业了吗?还是先看看再说吧。” 老张也叹了口气,附和道:“是啊,我也听说那新能源前期投入大,风险不小。咱这年纪大了,可经不起折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