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 外部援助的到来(第2页)

 然而,在对转移后的物资进行检查时,发现部分物资因长时间浸泡在洪水中,已经受损。一些防护服出现了破损,无法再提供有效的防护;检测试剂的包装被水浸湿,部分试剂的有效性也受到了质疑。刘岗和吴玉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刻组织专业人员对受损物资进行评估。经过仔细鉴定,确定了受损物资的具体数量和种类。为了弥补这部分损失,吴玉紧急联系援助地区,说明情况并请求再次支援相关物资。同时,对现有物资进行重新调配,优先保障重症救治医院和高风险隔离点的需求。刘岗则组织人员对剩余物资的存储和运输环节进行全面检查,确保不再出现类似问题。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物资分配的标准再次引发了争议。随着疫情的发展,一些新设立的隔离点和小型诊所提出,现有的物资分配标准对他们不公平。他们认为自己虽然规模较小,但在疫情防控中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却在物资分配中得到的份额较少。而大型医院则强调自己收治的重症患者多,物资消耗量大,理应得到更多物资。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刘岗和吴玉再次陷入了艰难的协调工作中。他们组织各方代表进行协商会议,仔细倾听每一方的诉求,重新评估各单位的实际需求和疫情防控任务的艰巨程度。经过数轮激烈的讨论和权衡,最终制定了一套更为完善的动态物资分配标准,根据各单位每日新增患者数量、重症患者比例以及物资库存情况,实时调整物资分配方案,力求做到公平合理。

 祸不单行,物资运输车辆也频繁出现问题。由于长时间高强度运行,部分运输车辆的关键零部件严重磨损,在一次运输途中,多辆车辆突发故障,导致物资运输再次中断。刘岗得知后,迅速联系本地的汽车维修企业,请求紧急支援。维修人员们争分夺秒地赶到故障现场,对车辆进行抢修。然而,由于一些车辆的故障较为严重,需要更换特殊的零部件,而本地的零部件库存不足。吴玉得知消息后,立刻协调周边地区的相关企业,紧急调配零部件。经过维修人员一整天的努力,终于让运输车辆重新上路,物资得以继续运往各个需求点。

 与此同时,物资储备仓库也出现了问题,随着援助物资的不断涌入,现有的仓库空间严重不足,部分物资只能露天堆放,面临着受潮损坏的风险。吴玉得知后,立刻协调相关部门,寻找合适的场地作为临时仓库。经过一番努力,终于找到了一处废弃的工厂,迅速组织人员对其进行清理和改造。同时,安排人员紧急搭建雨棚,对露天物资进行遮盖保护。工人们日夜奋战,在最短的时间内搭建好了雨棚,为物资撑起了 “保护伞”。

 在合作研究方面,随着研究的深入,科研团队将目光投向了研发通用疫苗的方向。他们发现,虽然当前病毒存在多种变异毒株,但在病毒的核心区域,有一段相对稳定的基因序列。本地科研人员小赵兴奋地说:“如果我们能针对这段稳定基因序列研发出疫苗,理论上就能对多种变异毒株产生免疫效果,这将大大提高疫苗的通用性。” 援助科研人员汤姆也表示赞同:“没错,不过这需要攻克很多技术难题,比如如何让疫苗激发人体产生足够强度的免疫反应,同时又要确保安全性。” 于是,双方科研人员开始了新一轮的实验攻坚。他们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对疫苗的载体进行优化,尝试不同的佐剂组合,以增强疫苗的免疫原性。在无数次的失败与尝试后,他们终于成功研发出一种新型疫苗的雏形。在动物实验中,接种该疫苗的动物体内产生了针对多种变异毒株的特异性抗体,且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这一重大突破让整个科研团队为之振奋,他们看到了彻底战胜病毒的曙光。

 疫苗研发取得阶段性成果后,紧接着便是紧张的临床试验安排。科研团队与医疗团队紧密合作,开始了大规模的志愿者招募工作。他们通过各种渠道发布招募信息,详细说明了疫苗临床试验的目的、流程和可能存在的风险。消息一经发布,便有众多热心市民踊跃报名,大家都希望能为抗击疫情贡献自己的力量。科研人员对报名者进行了严格的筛选,综合考虑年龄、健康状况、是否有基础疾病等因素,最终确定了一批符合条件的志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