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战后的重建(第2页)
重建工作正式拉开帷幕。城市的街道上,人们忙碌的身影随处可见。工人们手持工具,拆除那些已无法修复的残垣断壁,扬起的尘土在阳光的照耀下弥漫开来。与此同时,另一组工人则在有条不紊地清理废墟,将碎石、瓦砾搬运到指定地点。在建筑工地上,建筑师们对照着设计图纸,指挥着工人搭建脚手架,准备修复受损的建筑。物资调配组的成员们则忙着统计物资需求,联系供应商,确保重建所需的材料及时供应。吴玉穿梭在各个工作区域,看着大家忙碌的身影,心中既欣慰又焦急,欣慰于大家的齐心协力,焦急的是重建进度能否按计划推进。
然而,冲突很快接踵而至。在物资分配环节,负责居民区重建的队伍和负责公共设施重建的队伍就水泥和钢材的分配问题产生了争执。居民区代表着急地说:“我们负责的区域住了好多受灾民众,他们急着有个安稳的家,这些材料得优先给我们!” 公共设施代表也不甘示弱:“公共设施关乎整个城市的运转,医院、供水站不先建好,大家的生活怎么保障?材料应该给我们!” 双方互不相让,场面一度陷入僵局。刘岗和吴玉得知消息后,迅速赶到现场。刘岗清了清嗓子,大声说道:“大家都别吵了!我理解大家的急切心情,但重建工作要全面推进,不能顾此失彼。吴玉,你重新核算一下物资用量,按照紧急程度和工程进度,制定一个更合理的分配方案,确保每个项目都能有序进行。” 吴玉看着剑拔弩张的双方,心中一阵慌乱,她深知这个分配方案至关重要,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更大的矛盾。但她还是强装镇定,点头应下,立即投入工作。经过一番细致核算,她给出了一个折中的分配方案,暂时平息了这场纷争。此时的吴玉,内心满是疲惫与庆幸,庆幸自己的方案能让大家暂时放下争执,继续投入工作。
在重建能源站时,技术难题又引发了内部技术人员的意见分歧。一部分技术人员认为应该按照传统的修复方案,稳扎稳打,虽然耗时但风险小;另一部分年轻技术人员则主张采用新的能源技术,虽然有一定风险,但能大幅提升能源站的性能。负责能源站重建的工程师在一旁急得团团转,不知如何是好,再次找到刘岗和吴玉。刘岗耐心听完双方阐述,沉思片刻后说:“传统方案和新技术都有各自的优势。这样吧,咱们兵分两路,一组按照传统方案继续修复,另一组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小规模试验新技术。如果新技术可行,再逐步推广,大家觉得怎么样?” 众人听后,觉得这个办法既能保证工程进度,又能给新技术一个机会,纷纷表示赞同。吴玉在一旁看着刘岗果断地解决问题,心中对他的敬佩之情又多了几分,同时也为自己能和这样的领导者并肩作战而感到庆幸,这让她原本焦虑的心情得到了些许舒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