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 魏主遇弑疑云重 高欢立新局初定

宇文泰派赵贵、梁御带两千兵马,去迎接魏主。

 魏主沿着黄河西行,终于和赵、梁二人碰上了。

 魏主望着滚滚东流的河水,感慨万千,对梁御说:“这河水向东,朕却向西。

 若能重回洛阳,祭拜祖庙,都是你们的功劳啊!”

 说着,眼泪就掉了下来。

 赵贵听了,连忙拱手:“陛下放心,臣等必竭尽全力!”

 不久,宇文泰带着仪仗队赶到东阳驿,恭迎魏主。

 他一见魏主,立刻摘下帽子,跪地请罪:“臣未能抵御贼寇,让陛下流离失所,罪该万死!”

 魏主赶紧扶起他,叹道:“是朕德行不够,才招致祸乱。

 如今相见,实在惭愧。”

 他紧紧握住宇文泰的手,郑重说道:“从今往后,江山社稷就托付给你了,望你尽心辅佐!”

 宇文泰深深一拜:“臣定不负所托!”

 宇文泰山呼万岁,这才起身。

 将士们也齐声高呼万岁,声震山谷。

 魏主修被迎入长安,雍州的官署临时改作行宫。

 他当即下诏大赦天下,又封宇文泰为大将军、雍州刺史,兼尚书令,统领军政大事。

 “宇文将军,国事繁重,望你尽心辅佐。”

 魏主郑重说道。

 宇文泰拱手答道:“臣定当竭尽全力,不负陛下所托。”

 魏主又任命毛遐、周惠达为左右尚书,分管机要事务。

 二人勤勉办公,储粮备械,整顿兵马,一时朝政井然。

 一日,魏主召见宇文泰,道:“朕有一妹冯翊yi长公主,愿许配与你,以践旧约。”

 宇文泰略一迟疑:“公主曾嫁张欢,如今......”

 魏主摆手道:“那张欢贪婪残暴,对公主无礼,已被朕处死。

 将军不必顾虑。”

 “既如此,臣遵旨。”

 宇文泰应下。

 婚后,夫妻和睦。

 公主性情温婉,宇文泰军务繁忙,她便将府中打理得井井有条。

 “将军今日又忙到这般时辰?”

 公主递上热茶,柔声问道。

 宇文泰接过茶盏,笑道:“新兵操练,耽误了些时辰。

 有劳公主挂念。”

 不久,公主诞下一子,取名宇文觉。

 这孩子便是后来北周的孝闵帝。

 最初,荧惑火星运行到南斗星区,转了一圈又折返回来,在南斗附近停留了整整六十天。

 江南江北流传着一首童谣:“荧惑入南斗,天子下殿走。”

 梁武帝萧衍一听,慌了神,生怕这灾祸落到自己头上,赶紧光着脚跑下殿,想靠这法子消灾。

 可没过多久,他听说北魏孝武帝元修被权臣高欢逼得逃往关中,竟忍不住讥笑道:“北虏的皇帝也遭天谴了?”

 这话传出去,惹得众人暗笑——自己光脚下殿的丑态还没消停,倒有脸笑话别人?

 此时,北魏大将贺拔胜还在汝南,进退两难。

 当初他带兵出发时,手下谋士卢柔曾献上三策——

 “上策,立刻率军杀回洛阳,以勤王之名讨伐高欢;

 中策,联合关中宇文泰,静观其变;

 下策,干脆投降南梁,保命要紧。”

 可贺拔胜一条都没采纳。

 如今高欢已控制洛阳,孝武帝西逃,贺拔胜召集部下商议,竟想直接带兵南归。

 行台左丞崔士谦急了,拍案道:“将军!现在皇帝蒙难,社稷倾覆,您该火速赶往关中护驾,再与宇文泰合力举义。

 天下豪杰必会响应!

 若此时退缩,军心一散,机会转瞬即逝,到时候后悔都来不及!”

 贺拔胜这人,打仗勇猛,可一到关键时刻就优柔寡断。

 当初不听卢柔的计策,现在又犹豫不决。

 崔士谦的话句句在理,可他真的会听吗?

 梁武帝光脚下殿,贺拔胜迟疑不决——一个怕天象,一个怕选择。

 乱世之中,迷信和犹豫,都是致命的弱点。

 贺拔胜派长史元颖管理荆州事务,自己则率军西进。

 走到淅阳时,探子突然来报:“不好了!高欢已经攻破潼关,活捉守将毛鸿宾,现在大军驻扎在华阴!”

 贺拔胜一听,脸色大变,冷汗直冒,慌忙掉头往回撤。

 可刚回到半路,又传来坏消息:“高欢派侯景攻打荆州,当地豪强邓诞偷袭元颖,把他绑了送给侯景!”

 贺拔胜气得直跺脚:“这下完了,荆州丢了,我们连退路都没了!”

 无奈之下,他只能硬着头皮和侯景开战。

 可士兵们早就军心涣散,一看到侯景的军队,立刻丢盔弃甲,四散逃命。

 贺拔胜站在阵前大喊:“别跑!给我顶住!”

 可没人听他的。

 转眼间,战场上只剩下他孤零零一个人。

 他叹了口气,苦笑道:“看来只能学卢柔那招了——逃去梁朝吧!”

 手下将领忍不住问:“将军,咱们就这么认输了?”

 贺拔胜摇摇头,自嘲道:“我名字叫‘胜’,可实际上啊,就是个常败将军!”

 就这样,他带着残兵败将,灰溜溜地投奔梁朝去了。

 侯景快马加鞭冲进荆州城,满脸兴奋地向高欢报捷:“大将军,荆州已破,我军大胜!”

 高欢点点头,脸上却不见多少喜色。

 他刚从晋阳赶到洛阳,又从洛阳奔波至华阴,一路上连写了四十道奏章,请求魏主回京。

 可这些奏章如石沉大海,连个回音都没有。

 高欢站在华阴城头,望着远处的洛阳方向,眉头紧锁。

 身边的谋士忍不住问:“大将军,陛下迟迟不回应,我们该怎么办?”

 高欢冷笑一声:“朝廷无主,天下岂能长久安定?”

 他转身下令:“回洛阳!”

 回到洛阳后,高欢再次派使者送上一封奏表,言辞恳切却又暗含锋芒:“陛下若能下一道诏书,准许回京,臣必率文武百官,清扫宫室,恭迎圣驾。

 若陛下迟迟不归,社稷不可无主,臣宁愿背负不忠之名,也不能坐视天下动荡!”

 使者带着奏表离去,可日子一天天过去,魏主依旧毫无动静。

 洛阳城内,人心浮动。

 高欢召集文武百官和城中德高望重的老者,沉声道:“诸位,国不可一日无君。

 陛下久不归朝,社稷危矣。

 今日请诸位共议,该当如何?”

 一位老臣叹息道:“大将军忠心为国,可陛下……”

 另一名将领拍案而起:“再等下去,只怕天下大乱!

 不如另立新君,以安民心!”

 众人议论纷纷,高欢目光深沉,缓缓说道:“既然如此,那就议一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