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荣军南下图帝业 血洗河阴定新朝

却说并州刺史元天穆,是北魏皇族出身,和尔朱荣意气相投。

 这天,两人又凑在一起密谋。

 “洛阳那帮人越来越不像话了,”

 尔朱荣拍案道,“不如咱们带兵进京,清君侧!”

 元天穆眼睛一亮:“正合我意!”

 这时,帐下都督贺拔岳也凑过来:“将军,机不可失啊!”

 说干就干。

 尔朱荣立即调兵遣将,北边守住马邑,东边堵住井陉,大军整装待发。

 说来也巧,就在这节骨眼上,魏主的密诏到了,要尔朱荣进京铲除奸臣徐纥、郑俨。

 “真是天助我也!”

 尔朱荣大喜,当即任命高欢为先锋,率领大军南下。

 这是高欢第一次崭露头角。

 走到上党时,又一道密诏来了。

 这次却是让他们停止进京。

 “这...”尔朱荣犹豫了。

 高欢见状,急忙劝道:“将军,咱们现在是骑虎难下。

 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啊!”

 尔朱荣一咬牙:“说得对!继续前进!”

 第二天,京城传来噩耗:魏主突然驾崩了,说是要立嗣子继位。

 又过了几天,更离谱的消息传来。

 太后下诏说:“先帝根本没有儿子,那个嗣子其实是皇女。

 现在决定改立临洺王世子元钊继承大统,大赦天下。”

 这份含糊不清的诏书激怒了尔朱荣,他立刻上表反驳:

 先帝突然驾崩,天下震惊。

 如今传言先帝是被毒害,臣等疑惑重重——先帝前日还身体康健,隔夜便猝然离世,其中必有蹊跷。

 天子病重,为何不召御医?

 临终竟无亲信在侧?

 如今竟立幼女为储,任由奸臣乱政,简直自欺欺人!

 眼下四方动荡,叛军逼近,若朝廷继续任用佞臣、欺瞒天下,必招大祸。

 恳请彻查先帝死因,严惩徐、郑等逆贼,另选贤明宗亲继位,方能平息民怨,重振江山!

 好的,我来帮你修改这段故事,让它更生动流畅。以下是润色后的版本:

 这魏主诩年仅十九岁,一向身体健康,怎么会突然暴毙?

 朝野上下议论纷纷。

 “陛下昨日还好好的,今早怎么就......”

 宫人们窃窃私语,脸上写满惊恐。

 原来,郑俨、徐纥二人见尔朱荣率兵南下,心中惶恐不安。

 他们私下找到胡太后密谋:“太后,尔朱荣来势汹汹,若不早作打算,恐怕......”

 胡太后冷笑一声:“哀家与那逆子早有嫌隙,不如......”她做了个下毒的手势。

 三人一拍即合。当夜,魏主诩饮下毒酒,七窍流血而亡。

 “快!立即立新君!”郑俨催促道。

 原来太后早有准备。

 先前潘嫔生的是女儿,却被谎称皇子,还大赦天下,改元武泰。

 如今魏主暴毙,他们干脆将错就错,先立皇女为帝。

 没过几日,太后又改口:“这皇女终究不是真龙,不如改立临洮王世子钊。”

 这临洮王一脉本已没落。

 当年京兆王愉叛乱被削爵,是胡太后追封他为临洮王,让其子宝月袭爵。

 如今立的这个钊,正是宝月之子,年仅三岁。

 “三岁小儿,正好掌控。”

 太后得意地对心腹说。

 然而消息传到晋阳,尔朱荣勃然大怒:“荒谬!立个吃奶的娃娃当皇帝?”

 当即上书抗议。

 胡太后接到奏表,手都在发抖:“这尔朱荣......”

 她急忙下诏,追谥先帝为孝明皇帝,庙号肃宗,又大办丧事,想平息众怒。

 同时,她派尔朱荣的堂弟世隆带着诏书去安抚:“将军劳苦功高,还请回镇守之地......”

 却说尔朱世隆带着北魏朝廷的诏书,一路赶到晋阳。

 正巧遇上了他的兄长尔朱荣。

 兄弟相见,自然少不了一番寒暄。

 “兄长,朝廷的诏书在此。”

 世隆恭敬地递上文书。

 尔朱荣接过诏书,仔细看了一遍,眉头渐渐皱起:“这事我不能答应。你也不必回去了。”

 世隆闻言一惊:“朝廷本就对兄长有所猜忌,这才派我来传旨。

 若将我扣下,岂不是更让朝廷起疑?”

 尔朱荣沉吟片刻,觉得弟弟说得有理,便放他回朝复命。

 待世隆走后,他立即找来心腹元天穆商议对策。

 “彭城王元勰生前功勋卓着,他的三子元子攸素有贤名,不如拥立他为帝?”

 尔朱荣提议道。

 元天穆连连点头:“此计甚妙。

 长乐王素有威望,定能服众。”

 说干就干,尔朱荣立即派侄子尔朱天光等人前去拜见长乐王元子攸。

 天光见到子攸,开门见山道:“王爷,我家将军有意拥立您为帝,不知意下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