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谢晦上表诉衷肠,宋帝兴兵讨叛贼(第2页)

 此时,大雨连绵十余日,庾登之未发号令,只于船中闲坐。

 参军刘和之对谢晦说:“大雨倾盆,敌我皆同,何不速战速决?”

 谢晦催庾登之进军,庾登之却道:“水战宜火攻,待天晴备火具,再行出发。”

 谢晦觉其有理,仍按兵不动。

 其实庾登之并不愿随谢晦反叛。

 谢晦仍令其参与军事决策,信其迂腐之言。

 谢晦又派小将陈佑割茅草,以大袋装之,挂于船帆桅杆上,风干日晒,以备火攻。

 如此拖延十五日,天晴,谢晦方遣中兵参军孔延秀攻彭城洲。

 彭城洲岸,宋军军营栅栏已立,由到彦之偏将萧欣守卫。

 萧欣胆小如鼠,无奈出战,却躲于阵后,以盾自护。

 孔延秀率军杀入,宋军前锋稍退,萧欣便弃军而逃,乘船遁去,余兵亦溃散。

 孔延秀乘胜放火,烧毁宋军军营栅栏,占据彭城洲。

 到彦之闻败讯,惊慌失措。诸将请退夏口驻扎,待后续部队。

 到彦之害怕退军会被责罚,就留在隐圻防守,派人催促檀道济前来会师。

 檀道济率军赶到后,士气才重新振作起来。

 谢晦听到孔延秀胜利的消息后,又上表提出要求,言辞中充满了骄傲和放肆。

 表文中有将在宗庙中处决四个奸臣,在皇宫的南门悬挂三个奸臣的尸首,为两个台衙昭雪冤屈,证明两个藩镇无罪等说法。

 表中所提两藩镇,一为谢晦自己,一为檀道济。

 他以为檀道济同谋,必难独善其身,故替檀道济解脱罪名。

 岂料辅佐皇帝西征之大元帅,正是南兖州刺史檀道济。

 表文刚发出去,军报就来了,说是檀道济和到彦之已经合兵一处,渡江前来。

 谢晦吓得惊慌失措,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正在焦急之间,孔延秀也战败回来了,报告说彭城洲又被夺回去了。

 没办法,谢晦只好整顿军队出营眺望,远远看见有战舰驶来,不过一二十艘的样子,还以为来兵不多,可以不用担心。

 于是命令各舰列阵以待,呐喊扬威。那些来舰停泊在江心,并不前来交战,谢晦也命令军队不要进攻。

 到了傍晚时分,东风大起,来舰从四面八方聚集而来,前后相连,不知道有多少兵船,而且处处都悬挂着檀字旗号。

 突然听到鼓声大作,来舰像飞一样驶来。

 这一惊非同小可,谢晦慌忙下令迎战,偏偏部众不战先溃,顷刻间四散而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