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防空导弹(第2页)
“首长,您放心,我明白其中的利害关系。”李子腾点了点头,态度诚恳而坚定,“您对这个防空武器还有什么具体的要求吗?比如射程需要达到多远?精度要控制在什么范围?能拦截什么样的目标?您给我详细说说,我好心里有个底,在研发过
程中有更明确的方向。”
李部长听李子腾一下子问出这么多问题,忍不住苦笑着摇了摇头,打趣道:“你呀你,你当这是去菜市场买菜呢?还射程、精度……这些要求可不是随口一说就能定下来的,得综合考虑很多因素。”
他走到办公室角落,拿起那个已经有些陈旧的搪瓷茶缸,轻轻吹了吹,喝了一大口浓茶,缓缓说道:“小李啊,咱国家现在的底子还很薄,这你是知道的。要是在和平年代,咱们可以按部就班,慢慢攒家底,投入大量的时间和资源去搞研究,力求做到尽善尽美。可现在的国际形势不允许我们这么做,我们真的等不起啊!”
李部长叹了口气,神情中满是无奈,继续说道:“我就直说了吧,你这个防空武器,首先得确保能造得出来。不能只是理论上可行,必须要在现有的技术和资源条件下能够实现量产。其次,操作一定要简单易懂,咱们的战士们大多是从普通百姓中招募而来,很多都是刚放下锄头的农民,你不能指望他们一下子就能熟练掌握那些复杂的高科技操作。武器要设计得便于他们上手,这样才能在战场上发挥出最大的作用。还有,成本也是一个关键因素。咱国家经济还不富裕,研发的武器必须得便宜又实用,性价比要高。别动不动造价就好几万、几十万的,咱们负担不起啊!”
李部长一开始说得情绪还有些激动,到后面声音渐渐低沉下来,甚至带着一丝苦涩。他心里明白,这些要求对于一个满怀壮志、一心想要研发出世界领先武器的年轻人来说,或许有些过于苛刻。但他也是出于对国家现实情况的考量,实在是没有别的办法了。
“我明白,首长。”李子腾深吸一口气,语气坚定且沉稳地说道,“您放心,我一定会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尽力研发出符合我们国情的防空武器。我会在有限的条件下,想尽一切办法,攻克技术难题,实现武器的性能和成本的最佳平衡。”
“小李,你有这份志气,老子就舍命陪君子!”李部长走到李子腾面前,重重地拍了拍他的肩膀,眼神中充满了信任和期待,“我相信你一定能行!”
李子腾心中十分感动,他深知国家现在正处于百废待兴的艰难时期,到处都需要资源投入建设和发展。国家能够支持自己研究防空导弹,必然是在其他很多方面都做出了牺牲,甚至可能又要勒紧裤腰带过日子了。这份信任和支持,让他感到肩上的责任更加沉重,同时也激发了他内心深处更加强烈的斗志。
李部长接着说道:“我回去就组织开个会议,把你的想法跟其他同志们好好说一说,大家一起探讨探讨。你也抓紧时间准备一下,列一个详细的初始清单,把研发所需的材料、设备、技术人员等各方面的需求都写清楚,这样我们才能更有针对性地调集资源,为你的研究提供有力的保障。”
李子腾毫不犹豫地点点头,说道:“好的,李部长,我马上就去着手准备清单,争取尽快整理出来。”
其实,李子腾心里还有一个秘密。原来,在之前的一次重要演习结束后,他意外获得了系统奖励的一款防空导弹—中国红旗-22防空导弹。这款红旗-22的最大作战斜距为5~100公里,最大射高可达米。最大速度为4.4马赫。
红旗-22采用倾斜发射方式,虽然反应速度较垂直发射稍慢,但设计简单、成本低。
一部火控雷达可同时引导12枚导弹拦截6个目标。
对隐身目标和低空目标有较好的拦截能力。
李子腾一迈进自己的研究室,就像被卷入了一场科研的风暴中心。他的眼神中闪烁着炽热的光芒,那是对攻克难题、研发先进武器的渴望。从这一刻起,他彻底与外界隔绝,全身心地投入到了防空导弹的研究中,开启了废寝忘食的工作模式。
工作室里乱中有序,四处都散发着浓厚的科研气息。墙壁上,各种图纸层层叠叠地贴满了,就像一幅幅神秘的藏宝图。有导弹的整体构造图,上面细致地标注着每一个部件的名称和尺寸;有线路布局图,复杂的线路交织在一起,仿佛是城市里纵横交错的街道;还有性能参数图表,密密麻麻的数据记录着导弹在不同条件下的表现。地上也堆满了各种零件和工具,扳手、螺丝刀随意地散落着,各种金属零件在灯光下闪烁着冰冷的光泽,有的已经被反复打磨过,表面留下了岁月和汗水的痕迹。空气中,机油那刺鼻的气味和金属散发的独特味道混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气息,这是属于科研工作者的味道,也是梦想与努力交织的味道。
“防空导弹……防空……”李子腾一边在工作室里来回踱步,一边小声地喃喃自语,手中紧紧攥着系统提供的技术资料,仿佛那是他打开成功大门的钥匙。每一个字、每一个符号,他都要反复琢磨,遇到关键的地方,还会停下来,眉头紧锁,陷入深深的思考。有时候,他会突然眼前一亮,像是想到了什么,然后迅速拿起笔,在旁边的草稿纸上写下一些思路和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