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1章 布局深化与危机应对(第2页)

 杰斯还指挥着将最后建好的船,把码头和船坞的所有机械设备拆卸装船,经南海运回华夏国。他精心规划着每一个步骤,尽量将各个船厂快要完工的船先完工开走,还有二分之一以上工期的,待到第二期再建造。在欧洲请到的三万多工程技术人员,一个月时间清理了五十多个船厂,但他仍在马不停蹄地继续招收造船工程技术人员,因为刘铮给他的指标是最少五万人。他深知,只有足够的人才,才能支撑起庞大的产业发展计划。 

 与此同时,华夏沿海的第一旅、第三旅、第西旅、第五旅和第六旅防区,正掀起一股建造造船厂的热潮。每个造船厂都建有十个超大型船坞,至少一百个新船厂在建设中。施工现场,机器轰鸣,工人们忙碌的身影穿梭其中,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然而,随着建设的推进,人手短缺成为了一个棘手的大问题。五万人,平均分配到每个船厂也就五百人,如果不增加造船工人,一年也建造不出多少渔船和渔船配套的船舶。这就像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 

 杰斯投资公司的这些动作,在田雨的情报中心和第三旅的紧密配合下,进展得颇为顺利,刘铮因此不需要过多参与具体事务。但他并没有丝毫懈怠,此刻的他,正时刻盯着熊国和 d 国的战斗局势。指挥部里,巨大的电子屏幕上实时显示着前线的战况,参谋们脚步匆匆,进进出出,气氛紧张而压抑,仿佛能拧出水来。 

 看着熊国凭借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不断将整团、整营的坦克,整团的飞机补充到前线,成功将没有得到重武器补充的 d 国联军阻在前线阵地上动弹不得,刘铮心中既有欣慰,也有一种紧迫感。“熊国的抵抗虽然顽强,但我们不能掉以轻心。” 刘铮皱着眉头,自言自语道。他深知,仅靠金陵装甲车制造厂每月生产的五十辆坦克和一百辆装甲车,远远无法满足自卫军的需要。在这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军事装备的数量和质量首接关系到国家的安危。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刘铮心中有了主意。他猛地一拍桌子,站起身来,眼神中透露出果断和坚定:“对!就在包头建设装甲车厂。那里有丰富的铁矿资源,炼制的钢铁可以首接用于生产装甲车和坦克,还能生产农用拖拉机,实现资源的

高效利用。” 刘铮迅速召集相关人员,商讨包头装甲车厂的建设事宜。 

 会议室内,众人围坐在一起,表情严肃。一位工程师担忧地说:“包头虽然有铁矿,但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建设装甲车厂的难度不小。不仅交通不便,而且缺乏相关的技术人才和配套产业,这将给建设和生产带来诸多挑战。” 刘铮目光坚定地看着大家,说道:“困难肯定有,但我们不能退缩。这不仅是为了满足自卫军的装备需求,更是为了国家的长远发展。我们要克服一切困难,尽快让装甲车厂建成投产。哪怕前方荆棘密布,我们也要开辟出一条通往胜利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