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8章 工业崛起之路(第2页)
在完成这些规划和部署后,刘峥对相关人员提出了明确要求:要尽快拿出样机进行试验。他深知,建设道路己刻不容缓,各个化工厂储存的大量沥青如果不能及时处理,将会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同时,良好的交通基础设施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只有道路畅通,物资才能快速流通,企业才能更好地发展。
办好这些基础建设事宜后,刘铮又将目光投向了铺路和修桥队伍的组建与培训。修桥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工作,涉及到众多复杂的工程技术和安全规范,刘铮凭借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经验,首接进行了详细的安排部署,确保每一个环节都符合标准要求。对于修路队伍,刘铮则将沥青路修建方法和标准进行了耐心细致的讲解。他从路面基层处理、沥青铺设温度控制、碾压次数与力度等方面,一一进行了详细说明,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让修路工人深刻理解每一个操作步骤的重要性。讲解结束后,他便安排修路队伍到拖拉机厂,对生产的设备进行现场跟踪和学习磨合。让他们在实践中熟悉设备的操作流程,掌握设备的性能特点,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从而确保修路工作能够高效、高质量地完成。
在这一系列的发展规划与建设过程中,自卫军发行的《东北日报》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份报纸虽然仅仅发行了几个月,但凭借其高效的发行渠道和广泛的影响力,己经在华夏大地迅速传播开来。无论是繁华的都市,还是偏远的乡村,都能看到《东北日报》的身影。甚至在倭国占领区,这份报纸也顽强地发行着。鬼子们虽然对其恨之入骨,但由于自卫军强大的军事威慑力,也只能敢怒不敢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份报纸成为了宣传东北发展成就、传递自卫军声音的重要平台,也是华夏币和东北物资在华夏大地畅行无阻的重要底气所在。在国统区和陕西总部管辖的地方,《东北日报》更是备受欢迎,成为了人们了解东北、关注东北发展的重要窗口。东北的货物借助报纸的宣传效应,成为了各地市场上的抢手货,进一步促进了东北与其他地区的经济交流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