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一章 巡学(七)(第2页)
“这些都是我们的拳头产品,”诸明天河介绍道,“纯度997以上,完全符合国际标准。现在订单都排到半年后了。”
回程的飞机上,诸明远坐在季阳旁边,望着窗外的云层,忽然叹了口气:“你二伯赚得太多了。”
季阳立刻会意:“爸,我明白您的意思。这是产权界限的问题,对吧?”
“你小子倒是聪明。”诸明远笑着说,随即又收敛了笑容,“不过有些事情还是要靠自己去体会。现在的风向不太对,那些专家一个劲儿地喊"国退民进",但有些行业,这是国家必须要坚守的底线。”
他的声音渐渐低沉:“化工产业与粮食生产同等关键,关系到国计民生。你二伯这些年确实做得不错,但也要留个心眼。”
季阳点点头:“二伯那边应该不会有大事。就算要整顿,他的资金链也足够稳健,能扛得住。”
“说得对,他没什么资金压力。”诸明远松了口气,“不过这次带你来看看,也是想让你长长见识。做企业不是光有钱就行,还要看准方向。”
从电解铝厂回来后,他们又马不停蹄地赶往小商品城。与重工业区的壮观不同,小商品城给人的感觉相当接地气。
柳明永亲自带着他们参观公司博览馆。展馆里,一面墙上挂满了老照片,记录着浪纱从“鸡毛换糖”起家到如今的发展历程。
“这是我刚开始做生意时的照片,”柳明永指着一张泛黄的老照片说道,“那时候就是骑着自行车,挨家挨户送货。现在想想,那段日子虽然苦,但是很充实。”
季阳看着琳琅满目的袜子产品,目光在各个展柜间游移。从最普通的白色棉袜,到时尚的丝袜、运动袜,再到各种功能性袜品,浪纱的产品线可谓应有尽有。
但他总觉得哪里不对劲。思索片刻后,他开口道:“爸,我觉得浪纱的十万终端战略可能有问题。”
“哦?”诸明远挑了挑眉,“怎么说?”
“品牌形象太低端了。”季阳分析道,“从地摊到小店,虽然渠道广,但给年轻人留下了廉价的印象。这种消费者断层,迟早会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