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 财政大权(第3页)

 “妈,我国适合种植大豆的地区只有东三省和淮北。”季阳解释道,“就算是这些地方,大豆每亩产量才180来斤,这产量还得靠基因改良的新品种。普通大豆亩产只有135公斤左右。” 

 “哥哥,你的意思是别的农作物产量大些?”诸葛雨眼睛一亮。 

 “对,从产粮率看,大豆比不上主要粮食。”季阳点头,“种玉米每亩能打六百多公斤,是大豆的3-4倍。我国主粮供应基本平衡还略有结余,而大豆的进口量是多少?” 

 “两千四百万吨,以后还会更多。”诸明远接话,眼中闪过一丝忧虑。 

 季阳拿出手机计算:“如果把东三省的宝贵耕地用来种大豆,要实现自给自足,主粮年度缺口能达七千二百万吨,甚至1亿吨。除非国家能开垦新耕地种大豆。” 

 林雅终于听明白了。但增加耕地?她和诸明远相视苦笑。 

 这次粮食协调会就很不顺利,核心问题在于城市发展时如何平衡建设用地与农田。水太深了。18亿亩耕地红线是共识,但如何划分成了大问题。包路、沿河,整理零散农田,控制城市扩张是中枢意见,但地方反对声音很大。 

 “所以,”季阳总结道,“与其在大豆上死磕,不如把有限的耕地用在刀刃上。” 

 车厢里陷入短暂的沉默。诸明远若有所思地看着窗外飞逝的景色,手指轻轻敲打着座椅扶手。 

 “爸,”季阳继续说,“我们可以把重点放在提高现有大豆产量上,比如推广优质品种,改进种植技术。但完全自给自足,可能会顾此失彼。” 

 诸明远点点头:“你说得对,这个问题确实需要重新思考。” 

 林雅看着未来女婿,眼中满是赞许。这孩子的思维方式和分析能力,确实超出了他的年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