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杨博病逝(第2页)

 “所任职位,而亲戎事者,十之七八,虏寇东则以公往东就,虏寇北则以公往北御,公之所至,则虏辗转而以避之,折冲之功,乃两朝所不能及也!” 

 “及至上卿,累任天官之责,赞三朝维新之治,拨忠贤,抑浮竞,勋名又赫赫振于前业,如光蒙尘而溢出也!” 

 “国家崩坏之载,在于不知兵而好战也!” 

 “有公约诸条画,事事可行,则事事行之,国家历久远而可无弊也!” 

 “昔乎朝廷专务粉饰,公宰天官,转运内里调度,使朝廷吏员不至滥竽,今公逝世,朕日后岂不抚卷而思公乎!” 

 “公于任内,鞠躬尽瘁,令朕痛心不己,不叹之天下倚仗去一臂也!” 

 黄通洋洋洒洒的将洪治帝连夜书写的圣旨念出,面前跪拜的杨博长子杨俊民早己是流泪满面,高拱待听到黄通最后念出‘钦此’,这才出声安抚一旁哭泣的杨俊民。 

 洪治帝为了尊显杨博,追赠其‘太傅’,赐寿衣等,还准其配享中宗祖庙,一时大堂之人无不侧目,杨博死后,殊荣之盛,太过矣! 

 洪治帝圣旨过后,杨家便当日在其胡同处,搭建起了灵棚来,需知,大明京师行在所在之内,治丧之事,非有功之大臣,不得在城内办理丧葬之事。 

 若没有官府及朝廷的允许,一般都会自动出外办事,而一些有功的大臣,且得到皇帝允许的,可以抬棺绕城一周。 

 杨博作为在任内逝世的正二品吏部尚书,门生故吏是很多的,尤其是山西籍的官员,对于这位杨天官平日里的照拂,都感念在心。 

 灵棚搭建好后,前来吊唁的官员可谓是络绎不绝,洪治帝的那一份表奏,更是给杨博己经高涨的人望,再添一把助力。 

 在出殡当日,阴云许久的京师城,当天晴空无云,百姓们早己经在报纸上,回顾了这位吏部老尚书那辉煌的一生了,自发前来相送之人群,一时从正阳门处,连接到了广渠门。 

 期间还有百姓自发加入送葬队伍,哭声震天响彻,入京之外地人,在广渠门火车站下车,见到这场景,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哪位藩王薨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