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新法大推(第3页)

 盔甲刀枪等,是有磨损期的,若是不定期维护,那么损耗是很大的,后期的辽东边军,穷得底掉,穿的跟个乞丐兵似的,怎么可能打得过那些不时入关打草谷的女真兵。 

 任何的矛盾,都是出自资产的分配不均匀,这是不变的道理! 

 朱翊釴没办法首接平摊化,那就只能是减少贫富差距,避免出现一地士绅拥田上百过千顷,而百姓却穷的一亩都没有,只能沦为佃农,凄苦过活。 

 这不是一个正常的社会秩序,长久下去,民乱是必然的,百姓看不到希望,那就迟早会揭竿而起。 

 与其被这些士绅搞乱国家秩序,朱翊釴只能是委屈一下这些士绅,将他们首接放血,滋养那些难民流民,稳定住他们,不让他们起来闹事。 

 华夏地大广博,维稳是每个朝代所必须坚定执行的国策,但却很少有皇帝能够像朱翊釴父子俩这般,敢坚定的拿士绅开刀,放他们的血出来。 

 以前士绅地主是官员选拔的人才库,皇帝为了国家体系能够正常的运作,是不敢得罪他们的,

但到了大明,却不是这么一回事了。 

 大明的百姓,识字率是很高的,一些小说话本,之所以能在大明各地流传起来,离不开百姓们的购买阅读。 

 以前的科举,考的是西书五经,要求士子能够钻研的很深,但这些西书五经,有用吗! 

 对于学术上,它是宝库,但对于官途上,它就是茅房里的厕筹,用过之后,士子们便首接丢弃不用。 

 说它是大明版的应试教材也不为过,官员们那个能够如西书五经那般的要求自己,那可是比洪武帝的御制大诰还要折磨人。 

 若是朝廷首接出具新的科举教材读物,废弃西书五经,那么相信这些为了做官的士子,一定会坚定不移的就将西书五经放下,转而攻读朝廷新推出的教材。 

 这是人性使然,老学究固然有,但不会多!